分享到:
中國文化報記者盧毅然 黃國勇報道:在流行文化圈普遍存在著追捧明星的“粉絲”現象,在“十藝節”上,高雅藝術和民族傳統藝術名家們也同樣吸引著大批超越普通觀眾范疇的熱情“粉絲”,成為藝術節劇場內外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
與流行文化圈的“粉絲”相比,“十藝節”的“粉絲”同樣痴迷﹔不同的是,“十藝節”的“粉絲”更為純粹、范圍更廣,從耄耋老人到“80後”“90後”的年輕人都有,他們因為對藝術和藝術家的熱愛而自發地聚集在一起。
10月13日,家住濟南郊縣的80歲老太太胡杏菊,便經歷了夢一般的做一把“粉絲”的歷程。
這一天,來自北京的岩峰女士,山東大學的仇同學與張同學、湖南的鄧女士、家住濟南的上海人陳女士,還有來自深圳、天津、河南、浙江、香港等全國各地的上百個與胡老太太一樣的普通人,因為一個人神奇地聚集在一起。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君迷”,這個“君”指的是此次在福建芳華越劇團《柳永》中擔綱主演的名角王君安。
當天,從小痴迷越劇並與“尹派”越劇有著特殊聯系的胡杏菊老人,隻身一人坐上出租車,一路打聽,用了一個半小時在晚上7點前趕到了演出《柳永》的濟南百花劇院。但當她滿懷希望地來到售票處時,已經有許多人圍在那裡,他們不幸被告知,門票早在四五天前就已被搶購一空了。這時,從湖南專程前來的百度“君安貼吧”網友鄧女士注意到了白發蒼蒼、行動不便的胡老太太,當時,鄧女士正領著幾十個“君迷”手棒鮮花在劇場門口排隊等候。鄧女士帶著胡老太太向劇場負責人說明緣由後,工作人員專門安排老人坐到了第二排。
記者在劇場入口處遇到了她們。胡老太太說,很小的時候自己因為熱愛尹派越劇,曾經有過在上海一個小越劇團學戲的短暫經歷,而她的師傅正是尹桂芳的弟子尹瑞芳。她告訴記者,今天還專門帶來珍藏了幾十年的自己的師傅與王君安的師傅的合影,要送給王君安。
演出結束了,許多觀眾自覺而有序地涌到舞台前,有節奏地一遍又一遍地齊聲高喊著“君安,我愛你”,王君安則一次又一次地返場謝幕,這樣的情景熱烈又有序、瘋狂而不失理性,令人動容。
記者隨著100多位手捧鮮花的“君迷”來到後台。“君迷”們有序地向王君安獻花、合影。胡老太太在工作人員帶領下,終於找到了王君安,王君安了解了情況後,感動地收下胡老太太送上的照片,並與她合影。
據岩峰和來自山東大學的那兩位大學生介紹,像他們這樣從各地趕來的“君安貼吧”的網友就有近百人,大家都是自己在網上早早買好了200多元的頭等演出票。岩峰說,看完《柳永》,心中感慨萬千。王君安演繹的不隻是歷史上的柳永,也把她對人生的認識和感悟融入戲中。他們還介紹了自己眼中“君迷”的共同特點,大家都追求善、美和真性情,在所有“君迷”心靈深處都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這或許是“君迷”們與其他歌迷、“粉絲”最大的不同,不會去追隨低俗,而是單純追求向上、追求美好。
隨後,記者上網找到“君安貼吧”,網頁上顯示:月活躍“粉絲”:351981,累計發帖數1259651。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
越劇名角王君安的“粉絲團”,隻是“十藝節”上眾多好戲名角吸引“粉絲”扎堆兒現象的一個縮影。10月20日晚,在韓再芬領銜主演的黃梅戲《徽州往事》演出的山東劇院,憑記者證進入劇場的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空座,喘息未定,一位背著行囊的“80後”短發女孩手拿著演出票,又禮貌地把記者“請”起。不“打”不相識,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這是一位來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年輕語文教師,因為對韓再芬表演藝術的痴迷,她隻身從石家庄追到合肥又追到濟南。此前在安徽的演出中她見到了韓再芬,韓再芬還給了她免費觀演的“待遇”。她說這次來濟南不好意思再“蹭票”,是提前買好了票趁周末匆匆趕來,第二天學校有課,看完演出她還得趕回去。
除了名家,一些嶄露頭角的藝壇新秀通過在“十藝節”上的精彩亮相,也迅速抓住了觀眾的心,擴大了自己的“粉絲”群。一些遠道而來的“粉絲團”和山東本地外省籍戲迷同鄉會的集中購票需求,讓“十藝節”組委會票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傷透了腦筋”,不過,這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十藝節”的“粉絲”現象,讓關心民族高雅藝術傳承發展的人們感到欣慰。
上一篇: 業余演員走上十藝節舞台 |
下一篇: 大眾評審:群星獎評選反映群眾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