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孩子們在演出前互相鼓勁,大喊加油。 中國文化報記者 陳曦 攝
中國文化報記者 焦雯報道: 十月的山東青島,在“十藝節”群星獎舞蹈比賽的排練場,我們發現了一支特別的參賽隊伍——15個孩子,不同身高,不同胖瘦,比起旁邊一支支身著炫目舞服、形體整齊劃一的參賽隊伍,穿著朴素練功服的她們看起來實在有些“業余”。然而大半個下午,等不到場地排練的她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在舞台正後方的空場上練習著,奔跑、轉圈、跪地……一雙雙光著的小腳板,咚咚咚地踩在地面上,尤其是跪地那一聲,聽得人心痛。
“我們那兒沒有這樣的正規劇場可練,孩子們又沒怎麼上過台,後天走台就12分鐘,隻能現在抓緊時間讓她們練。”攀談中,我們得知,這是來自山西運城鹽湖區文化館的參賽隊伍,正帶她們排練的是輔導老師成宇麗。
“老師,她們都一樣高……”“還一樣白!”“她們的衣服真漂亮!”休息間隙,孩子們天真無邪地發問,讓成宇麗有些不知如何作答,他們比賽的衣服一套下來不到60元錢,還是故意做成補丁摞補丁效果的小褂。“我們不要跟別人比,我們演的是村裡的孩子,所以要穿這樣的衣服。人隻要跟自己比,比自己有進步、有成長就好了,對不對?”孩子們紛紛點頭。
成宇麗自己其實也沒想到,這個叫做《我們的城裡老師》的舞蹈能走得這麼遠。很難想象,一群生長在城鄉結合部的孩子們,憑著基本的舞蹈啟蒙訓練,能從遙遠的運城走到國家級獎項的舞台上來。“我們的故事是真實的,我們的表演是真誠的、質朴的。”成宇麗說,這個舞蹈沒有動作,也幾乎用不到任何技巧,所以它是最簡單的,卻又是最難的,因為這樣的舞隻能用心去跳。
2009年,成宇麗參與了中國舞協舉辦的“新農村少兒舞蹈美育工程”,到農村學校教授舞蹈課程,《我們的城裡老師》即來源於當時支教的真實經歷,劇本中城裡支教來的老師因母親生病不得已要離開學校,與孩子們難舍難分。編導衛春蕾在憑借該作品獲獎後,3年後又把作品“還”給了運城,並多次改編,形成了現在的版本。
一年半時間裡,孩子們始終在排練,兩個“五一”、兩個中秋、兩個“十一”……從來都沒放過假。今年的“十一”,孩子們每天排練8至10個小時,這意味著,9月30日晚上,她們要寫完所有的家庭作業。“但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沒有過怨言,無論假有多難請,都沒有耽誤過排練。”成宇麗坦承,群眾藝術的演員很難組織,孩子們參加這個活動,還要承受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但她們終究還是來了,來到了這個屬於她們的舞台。
“老師,是不是比完賽我們就能吃冰淇淋了?”“還能喝飲料?”這支沒有替補演員的隊伍,經不起任何一點閃失,每每從自助餐台的冰淇淋桶旁經過,孩子們都會狠狠地咽一下口水。對海的渴望是他們的另一個期盼,雖然誰也不說。
“腿摔青了、背磨破了,甚至是高燒了,都不吭氣,要憋著勁把舞跳完。藝術是心靈的養分,也帶給了她們堅韌。”隔日早晨,成宇麗終於下定決心,帶孩子們去海邊,“這是她們應得的獎勵。”那天,孩子們如此歡暢地回應海浪帶給她們的欣喜,似乎整個天空都被她們的笑容點亮。
“對於獎項,當然有期待,但我們是業余中的‘業余’,能站在這個舞台上,已經是成功了。”成宇麗如是說。10月15日晚,她們登上了這個舞台,無論得失與否,那一刻,這是屬於她們的舞台,也是屬於她們的藝術節……
上一篇: “十藝節”志願者:喜歡是堅守的理由 |
下一篇: “十藝節”:民族高雅藝術“粉絲”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