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廣州“非遺在社區”
發布時間:2023-01-13 11:4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1-13
  為踐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全面推進‘非遺在社區’工作”,2022年初,廣東省廣州市啟動“非遺在社區”專項調研與孵化,探索“非遺在社區”的“廣州模式”。廣州市重點開展了5期“非遺在社區”主題孵化活動,發揮非遺在服務基層、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促進非遺由扶持性保護向系統性保護轉型,線下參與人次達20萬,線上參與人次有800萬以上。
  “十四五”時期,非遺保護更加強調統籌城鄉建設、社會治理、營商改善的系統性保護。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非遺在社區”工作,不是簡單強調在社區裡傳承和保護好非遺,而是發掘非遺對社區的價值,即推動新型城鎮化中的社區建設,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實現社會善治。
  為探討非遺扎根社區的實踐和機制,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於2022年4月起開展“非遺在社區”專題調研,舉辦“非遺在社區”主題活動,組織開展“非遺開放日”活動。2022年6月至12月,廣州市對車陂扒龍舟、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沙灣古鎮等案例進行孵化和宣傳,致力於通過調研、展示、孵化、宣傳等手段,讓非遺更好地回歸生活、回歸民間。
  在廣州市車陂社區,龍舟文化呈現出新氣象。2022年,車陂社區攜手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龍舟文化+社區治理”的社區傳承非遺模式。為展現黨建引領下車陂社區傳承龍舟民俗文化的機制與成果、更好地總結民俗類非遺項目的傳承模式,2022年6月舉行“黨建引領,社區善治——發現龍舟民俗之美”活動,賦予龍舟民俗文化以全新內涵。尤其是“一水同舟 龍的傳人”情景體驗游以探訪車陂人居空間中的龍舟元素為線索,串聯車陂龍舟的在地實踐場景,面向社區內中小學生,設計了一條獨具車陂人文特色的社區生活線路。
  街區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空間,其生生不息的活力來源於對場所精神的傳承和場所記憶的留存。2022年6月,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開街,從“行花街”這一廣府民俗出發,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市”,重構廣府人關於“行花街”的精神印記。這條百米長的非遺街區是用“繡花”功夫保護利用北京路歷史街區的創新實踐,集中展示了廣東省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不僅如此,這裡還結合5G雲計算、全3D精細化沙盤、AR、VR等技術,打造了元宇宙場景,讓人們看到非遺回歸生活的另一種路徑。
  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開街兩年來,社區的文旅融合發展也取得一定成果。2022年8月舉行的“發現老城煥新之美”——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開街兩周年主題活動,通過非遺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遺促進再就業技能成果展、非遺大師展演及“今日老城”體驗游的形式,集中展現了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將老城“微改造”、商業品牌、潮流藝術、鄉村振興等與非遺資源有機融合的運營模式。廣東醒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偉斌說:“兩年來,來我們趙家獅非遺館的國內外游客超過30萬人次,這是我們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越秀山上好風光,半山有個山歌場,山歌墟日十二號,歌聲蕩漾在山崗。”2022年8月,“喜迎二十大,歌墟傳心聲——發現客家山歌之美”主題歌友會在位於越秀公園的越秀山客家山歌墟舉辦,一曲《越秀山上好風光》描繪出每月12日在越秀公園舉行客家山歌會的盛況。作為廣州市“非遺在社區”典型孵化案例之一,這場演出集中反映了廣州客家山歌作為客家山歌獨立流派的特征和內涵,展示了客家山歌在社區傳承與發展的新成果。受新冠疫情影響,廣州各區客家山歌團隊近兩年的交流演出活動減少了,卻以更貼近時代、更規范有序的形式活躍於生活中,涌現出社區培訓班、校園教學、網絡歌墟交流等形式。
  2022年12月,沙灣古鎮迎來了近50名愛好傳統文化及“劇本殺”游戲的體驗者。這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實景解謎活動,圍繞1922年的沙灣鄉居民“何碧華”意外穿越至2022年的沙灣古鎮尋寶的劇情展開,讓體驗者跟隨劇情和線索完成相應任務,探訪沙灣古鎮的沙灣民俗文化博覽館、三稔廳、留耕堂等各大展館景點和歷史遺跡,並以沙灣奶牛皇後甜品店、沙灣廣東音樂館等非遺傳承場所為場景,體驗沙灣非遺如何浸潤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據了解,沙灣古鎮保留了60多座古祠堂,擁有12項各級代表性非遺項目,其中多個項目已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這些案例各具引領、示范意義,既有對非遺如何促進基層黨建與社區善治的探討,也有對非遺助力老城商業社區實現城市更新的關注,對非遺推動在社區宣傳黨的政策、樹文明新風的思考,以及對以非遺促進古鎮社區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探索。
  通過舉辦“非遺在社區”主題活動,廣州市基本形成了“社區內發、政府指導,學術引領、長效孵化,共建共享、社會善治”的“非遺在社區”的工作模式﹔還集中展現了“非遺在社區”的3種機制,即從“非遺的社會功能與社區生活的交織”,到“非遺的象征意涵與生命儀式的鏈接”,再到“非遺的普世價值與時代需求的契合”,生動體現了“以社區為中心”的非遺保護理念,充分反映了廣州市非遺保護工作由“非遺進社區”向“非遺在社區”的轉變。(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