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黃思睿來到廣東佛山三水區白坭鎮陳氏大宗祠,看到了具有嶺南特色的鑊耳屋、彩雕磚刻,了解到白坭陳氏的往日榮光,還看到了豐富多彩的夏令營活動。
“‘祠堂+文化’的發展新模式,讓新時代下的陳氏大宗祠發揮了基層文化陣地的先鋒作用。”黃思睿說。 “祠堂+文化”是三水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探索出的新型文化空間建設模式之一。三水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陳文鈺介紹,2019年起,三水區選取當地40個祠堂建設“祠堂+文化”新型文化空間,在祠堂內設置村史館、閱覽室、棋藝室等文體場室,或以祠堂為中心在周邊開展特色文化建設,並扶持培育文藝隊伍、文藝協會、志願服務隊等開展文藝創作,整合區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的資源開展流動展覽、公益講座、繪本創意思維閱讀營等活動,豐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如今,以往隻在重大節慶開放的祠堂變身為日常面向公眾開放的文體活動中心,進一步提升了當地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滿足了基層群眾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中山大學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程煥文認為,三水區因地制宜,利用鄉村祠堂建立村(社區)一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挖掘與傳承地域特色文化,是很好的嘗試。
在三水區雲東海街道福田村,10月至12月的每個周末,村裡的福田古書舍都會舉辦“古舍新韻﹒文化尋蹤”系列活動,內容涵蓋文化培訓、文化展覽、文化研學、文化集市和文化詩會等,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這間坐落於濕地公園內的古書舍環境優美,藏書6000余冊,已實現與全市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豐富了周邊居民的閱讀生活。
古書舍是雲東海街道為破解鄉村閱讀空間不足問題、提高農家書屋利用率,將廢棄古祠堂和古書舍進行修繕提升改建成的鄉村“文化食堂”。當地先後建成南山書舍、榕蔭書舍、小明星藝術館自助圖書館、福田書舍等古書舍系列閱讀空間,每間藏書量在5000冊到1萬冊之間,平日常態化舉辦讀書會、朗誦會、書畫雅集等活動,寒暑假還為孩子們舉辦公益文化課堂,受到當地居民好評。
2018年以來,雲東海街道的古書舍累計接待讀者超過20萬人次。如今,村民到古書舍讀書學習蔚然成風。石湖洲村的一位村民說,她一有空就帶著孩子去南山書舍,給孩子讀故事書,或是讓孩子自己閱讀,有時她也會和鄰居在書舍聊天、喝茶、看書,“很安靜、很溫馨”。
“祠堂+文化”和古書舍是三水區新型文化空間建設的兩種主要形式,但並不是全部。在三水區,“企業文化家”和“智能文化家”、嵌入景區的“粵書吧”等新型文化空間比比皆是,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小而精、小而美的精神文化家園。
在三水區蘆苞鎮寶華創新工業園等地,集圖書館、健身房、舞蹈室等功能於一體的“企業文化家”成為職工的精神文化樂園。走入其中,圖書館內的圖書琳琅滿目,智能設備讓借閱更加便捷,定期舉辦的親子繪本閱讀、文化講座等活動讓員工的業余生活豐富起來。如寶華創新工業園“企業文化家”的智能圖書館面積達180平方米,藏書量達1.1萬冊,滿足了園區職工及周邊群眾的文化需求。
在白坭文化中心和西南街道北江社區,兩個功能完善、形式新穎的“智能文化家”則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建設的成果。如西南街道“智能文化家”內有藏書8萬多冊,設置了24小時圖書館、VR體驗區等區域,自2019年開放至今,入館讀者超過70萬人次,今年已舉辦活動60多場。
陳文鈺介紹,三水區在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過程中,通過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的方式,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共建集圖書閱讀、藝術展覽等多元服務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新空間。同時,以新空間建設為切入點,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聯動融合,通過服務體系互搭互嵌、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此外,還以新空間建設為抓手,盤活鄉村文旅資源,推動鄉村傳統空間重塑升級。
據統計,三水區目前建設了70余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包括利用鄉村祠堂、書屋等打造的“祠堂+文化”示范點40個,活化利用和改造提升的古書舍6間,以及2間“智能文化家”、3間“企業文化家”等。隨著新型文化空間的嵌入,三水區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斷織密。如今,全區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13.6萬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室內面積1540平方米,進一步構建起“10分鐘文化圈”。(譚志紅 張仕杰)
三水區私伙局在祠堂開展戲曲演出活動 三水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