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廣東
廣東
嶺南非遺綻放十五運會
發布時間:2025-11-27 11:0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11-27
  “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傳統嶺南文化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鰲魚舞、醒獅、詠春拳、粵劇、賽龍舟、英歌舞、廣繡等嶺南非遺集中綻放,完成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在剛剛舉行的2025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上,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吳華欽的一席話,將大家帶回到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開幕式的現場,親身感受“體育+非遺”融合發展的美好圖景。
  11月9日舉行的十五運會開幕式,通過“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三大篇章,以“同心圓”為核心視覺符號,講述粵港澳大灣區從千年歷史走向未來發展的壯闊歷程,傳遞“同心共圓中國夢”的深刻內涵。開幕式總導演郎昆介紹,第二篇章“同心同緣”以嶺南非遺的現代化表達煥發文化新生。在《滄海一聲笑》的經典旋律中,詠春與南拳方陣展現剛柔並濟的武術之美﹔粵港澳大灣區的粵劇名家以創新“粵歌”形式融合傳統與現代﹔南獅騰躍、英歌鏗鏘、龍舟競渡,共同繪就一幅充滿文化自信的嶺南畫卷。開幕式總監制劉偉強介紹,開幕式道具選用了鑊耳屋、醒獅、麒麟、鰲魚,乃至最接地氣的芭蕉葉,這些元素就“活”在街巷裡,是灣區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常,呈現出粵港澳同根同源、同聲同氣、血脈相連的文化底色。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藍海紅介紹,十五運會開幕式上,嶺南非遺以一種藝術化、舞台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其與科技、現代設計的跨界合作與互動,不僅賦予嶺南非遺新的時代表達,讓人們感受到“非遺正青春”的活力,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探索路徑。
  “開幕式上表演的粵劇、醒獅、英歌舞、廣繡、嵌瓷等非遺項目,是大灣區人民世代相傳的日常生活文化,承載著粵港澳民眾共有的文化記憶,是地方認同的標志性符號。”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王霄冰說,“十五運會開幕式中展示的一系列非遺元素融入整體的會場設計和儀式展演中,傳統與當下、文化與科技、精英與民間的無縫銜接與相互交融,正是非遺保護的旨歸所在,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應追求的理想圖景。”
  11月21日,以“星辰大海”為主題的十五運會閉幕式在廣東深圳前海歡樂劇場舉行,以科技元素為核心展現深圳特色。隨著“紙”造型的主體裝置不斷變換形態,粵劇、舞獅、英歌、廣府童謠、客家山歌等12項嶺南非遺元素,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融入當代舞台。特別是通過裸眼3D、液態畫布、5G雲控等技術,醒獅的鬃毛隨風擺動、粵劇的水袖在空中延展、龍舟“劃”入觀眾席位,虛實交融,增強了生命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十五運會期間,嶺南非遺元素不隻是綻放在開、閉幕式舞台上,更貫穿於賽場內外。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門深入挖掘嶺南非遺元素,在保留傳統核心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表達,充分展示嶺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人們的熱情好客。
  如在東莞賽區的體育展示中,東莞市文化館創演的醒獅表演《獅舞東江》、麒麟舞表演《麟緣相聚》、青少年舞蹈《奪錦》、少兒舞蹈《奇獅妙想》、東莞非遺原創服裝秀等,均以非遺為主打元素。特別是在十五運會男籃成年組比賽中場表演中,一群萌趣十足的“莞小鵝”引發廣泛關注。這是由莞城中心幼兒園帶來的非遺題材舞蹈《莞小鵝》,以東莞標志性傳統美食燒鵝為創意靈感。小朋友們化身為憨態可掬、金黃酥脆的“萌趣燒鵝”,通過活潑可愛的舞蹈動作,生動演繹燒鵝的制作過程與獨特風味。東莞賽區執委會還在相關酒店設立了非遺展示空間,通過“靜態展示+動態體驗”的方式,展示15項極具東莞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這種近距離接觸非遺的機會很難得,不僅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對東莞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認識。”北京代表隊的一位籃球運動員說。
  珠海賽區執委會聯合珠海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舉辦的“藝韻灣區 活力珠海”體育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以藝術語言詮釋體育精神,用非遺魅力添彩十五運會。珠海美術家巧妙融合非遺元素,定格運動員奮力拼搏的矯健身姿,展現全民健身的火熱場景。這些作品既呈現自行車、足球、網球、帆船、帆板等現代體育項目,也展示國家級非遺項目三灶鶴舞、水上婚嫁、裝泥魚,以及省級非遺項目鳳雞舞、飄色等珠海特色文化,讓傳統非遺在與現代體育的對話中煥發新生。珠海賽區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說:“‘體育+非遺’的創新形式,既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傳播了十五運會精神,為賽事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未來我們還將推動這些優秀作品走進海島,讓體育與非遺的魅力輻射更廣,成為聯結粵港澳文化認同的紐帶。”
  藍海紅表示,鰲魚、英歌、詠春、醒獅、龍舟、粵劇等嶺南非遺在十五運會期間“出圈”出彩,讓粵港澳大灣區的非遺項目不僅成為人們關注、熱議的核心,也成為人們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源泉,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符號,這充分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譚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