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寧夏
寧夏
寧夏多措並舉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發布時間:2019-02-27 09:37 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2019-02-27

  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認真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

  積極爭取資金投入,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一是《關於貫徹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實施意見》(寧文發〔2018〕125號)出台,明確對列入自治區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名錄的項目予以適當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和傳統工藝展銷基地在申報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時予以支持,將傳統工藝展示、傳習基礎設施建設等納入當地文化發展規劃。二是爭取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487萬元,實施秦腔、寧夏小曲、花兒、回族民間器樂、高台馬社火等5個重點保護項目和賀蘭硯制作1個傳統工藝振興項目,進一步加大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力度。三是加大代表性傳承人資助力度,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給予2萬元傳習補助經費,將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標准從3000元/年提高到5000元/年,安排73萬元資金補助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46名,充分調動代表性傳承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銀川市、固原市、鹽池縣、靈武市等本級財政單獨列支非遺專項經費,對各級傳承人分別給予經費支持,加大非遺保護基地和非遺展館建設。目前,全區5個地市和18個縣區建有非遺展廳(陳列室)並實行免費開放,常態化組織開展非遺傳習培訓活動。四是開展全區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情況督查,實地督查市、縣文化館(非遺中心)、非遺展示室、保護傳承基地(點)60余處,走訪傳承人50多名,通過督查考評和以獎代補的形式,對11個全區非遺保護先進單位、17位全區非遺保護先進工作者、13個優秀傳承基地進行表彰鼓勵,進一步督促各地落實保護責任。五是加快推進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固原魏氏磚雕保護利用設施建成揭牌,開展免費開放及技術培訓﹔平羅縣回族樂器保護利用設施已經建成,正在裝修布展﹔銀川市秦腔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已完成進行規劃設計、招投標等前期工作。
  整理挖掘非遺資源,完善非遺名錄體系。繼續實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第一批成果已通過國家審查驗收,《楊棲鶴—楊氏家庭泥塑》獲得優秀,《徐建業—北武當寺廟音樂》、《馬蘭花—回族民間器樂》、《張寶玉—張氏回醫正骨療法》全部合格。完成第二批賀蘭硯制作技藝、回族民間器樂、湯瓶八診療法共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省級驗收評審工作。實施自治區級非遺瀕危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刻錄保護,對20名自治區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視頻拍攝、圖片文字資料整理等記錄工作。固原磚雕、楊氏家庭泥塑、回族剪紙技藝、賀蘭硯制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王德勤、馬漢東等13名傳承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被評選為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單位,馬漢東、張寶玉被評為全國非遺保護先進個人。
  創新非遺保護宣傳方式,增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微信、電視等媒體,與寧夏旅游廣播合作推出《追尋非遺傳承人》欄目,通過講述傳承人的故事,展現非遺保護與傳承現狀,形成社會共同關注非遺保護的輿論氛圍。舉辦寧夏民間器樂傳承人對話網絡宣傳推廣活動,通過非遺傳承人與網絡推廣專業人士的對話,推進非遺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宣傳推廣與教學實踐,帶動寧夏民間器樂的傳承發展。中衛市邀請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長城內外》等欄目拍攝播放了非遺紀錄短片,新華社以“舌尖上的蒿子面”為題、中央一套“媽媽的味道”等專題報道中寧蒿子面制作技藝。二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寧夏剪紙、刺繡等項目的保護與文化扶貧相結合,推進海原縣非物質文化產業園、馬蘭回鄉刺繡文化產業園等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區建設,組織一批優秀非遺傳承人、傳承基地面向貧困地區開展剪紙、刺繡、麻編等手工藝培訓,帶動開拓市場、擴大銷售,促進貧困地區群眾就業增收。三是舉辦“西北五省 人文一脈”2018年首屆西北五省區非遺文化旅游博覽會暨到隆德過大年活動,開展西北五省區非遺展示、《中國剪紙》新郵發行、高台馬社火展演、老巷子演唱會、送春聯等多項活動,促進了西北五省文化交流和文旅融合發展。四是以文化遺產日及重大節慶活動為載體,通過舉辦展覽、組織專題演出等形式開展非遺保護的宣傳工作。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集中宣傳,在寧夏文化館主會場組織了舞獅、魚尾劍、踏腳等非遺項目展演和展示,舉辦了“塞上工匠—寧夏傳統手工技藝展”,涵蓋織繡剪編、建筑彩繪等32個傳統技藝、美術項目。在各市、縣(區)設立分會場,舉辦了青銅峽市二毛皮制作技藝展示、“家鄉美——沈家河民俗文化藝術展”海原縣“花兒”學術研討會、固原“西海子花兒交流會”等形式多樣的宣傳體驗活動。五是推進非遺進校園等教育傳承工作。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學剪紙傳承基地、惠農區回民學校木球傳承基地、平羅回民一小回族民間器樂傳承基地等將非遺項目作為學校特色建設項目,編纂應用《傳承剪紙》《泥哇嗚演奏入門教材》等校本教材。涇源縣傳統踏腳、青銅峽南營武術雜技等非遺項目都在學校建立了傳承基地,聘請代表性傳承人為校外輔導員,豐富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六是組織楊氏泥塑、寧夏小曲等項目參加了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傳統工藝展”和非遺“社區行”等活動,寧夏小曲還代表寧夏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同時獲得了優秀組織獎。 
  加強非遺保護隊伍建設,提升保護管理水平。舉辦全區非遺傳承人及非遺專干培訓班,培訓各市、縣(區)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專干150余人,進一步提高新形勢下傳承人履職盡責的能力。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普及培訓計劃,舉辦了楊氏家庭泥塑、寧夏小曲2期普及培訓班,培訓非遺傳承人及學徒、相關從業人員和民間愛好者等73人。與南京旅游學院聯合開展第二期寧夏剪紙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班,選派32名剪紙傳承人、愛好者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剪紙創意、產業等相關知識的學習,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各市、縣區組織舉辦刺繡、剪紙、編織等傳統手工藝培訓,幫助群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