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深厚文化為文旅融合插上騰飛的翅膀
發布時間:2018-12-20 08:51 來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郭鵬
信息來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8-12-20

  “詩和遠方”牽手

  12月16日,成都文化公園《蜀風雅韻》演出現場,精彩的變臉、吐火等表演,不時引來現場觀眾陣陣叫好。北京游客蔣計表示,“花兩三百塊錢看一台原汁原味的川劇,值!”從1998年誕生至今,《蜀風雅韻》以其獨特的地方文化,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觀眾。

  今年4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立,“詩和遠方”正式牽手。11月12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也正式挂牌,標志著我省正式邁開文旅融合的步伐。

  四川擁有歷史悠久的深厚文化和豐富資源,神秘的三星堆、金沙遺址、樂山大佛名揚海內外,川劇、蜀錦蜀繡等非遺極具地方特色,武侯祠、杜甫草堂早已成為人們的旅游目的地,更不用說大熊貓、九寨溝、都江堰、青城山,個個都是四川的旅游名片。在未來,文化如何成為旅游的“發動機”,旅游如何為文化騰飛助力,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底蘊深厚

  文化資源特色鮮明 種類繁多

  四川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就創造了以三星堆為代表的燦爛青銅文化。幾千年來,遺跡遺物、蜀工蜀藝、名人名篇、川劇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成為四川獨具魅力和特色的寶貴資源。在振興川劇工程、非遺傳承保護、文物普查和保護等工作的呵護之下,它們得以延續,並煥發著光彩。

  資源豐富 文物普查摸清家底

  在今年11月“川港澳合作周﹒走進香港”經貿合作論壇上,三星堆成為我省重點推介的文化旅游地。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以及眾多文物資源,不僅彰顯了四川的歷史底蘊,也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可供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

  197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出土,讓古蜀文明一醒驚天下。2001年,金沙遺址被發現,博物館拔地而起﹔新津寶墩遺址持續考古發掘同樣不斷有新的發現﹔以羅家壩、城壩為代表的巴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為當地打造遺址公園提供了豐富材料。彭山江口連續兩年的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發掘,出水了4萬多件文物,實證張獻忠沉銀傳說。如今,江口沉銀的博物館已在規劃之中……

  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古蜀文明之外,四川還有很多文物資源極具特色。在四川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排名全國第三,共計65231處,基本摸清了四川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凸顯出四川文物大省的地位。

  扎實的文保工作,呵護著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地震後桃坪羌寨的保護與復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瀘州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址等列為國家級長征文化線路保護示范段建設項目。此外,蜀道、白酒老作坊申遺和廣元千佛崖、仁壽牛角寨、安岳石窟整體保護利用等重點工程都在快速推進。

  2017年,四川相繼推出博物館錯延時開放,同時各項大展精彩紛呈。伴隨著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推進,博物館、紀念館等文物機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據介紹,2017年全省博物館觀眾達到6751.6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了12.98%。

  蜀工蜀藝 川劇川曲擦亮文化名片

  四川孕育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川劇川曲、蜀工蜀藝。尤其近年,隨著非遺保護水平的不斷提高,蜀繡羌繡、漆器竹編等非遺已經成為四川的文化名片﹔在藝術生產領域,伴隨著精品戰略的實施,推動文藝創新,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能力也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四川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9項、代表性傳承人69人﹔省級非遺項目522項、代表性傳承人682人,成為推動我省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旅融合的生力軍。系列保護和傳承措施,也開拓了非遺傳承人的視野,非遺保護、展示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與此同時,我省也積極實施木偶、皮影、雜技等扶持計劃,加強四川大木偶、川北皮影戲、四川雜技等本土特色的傳統藝術傳承保護。今年2月舉行的韓國平昌冬奧會上,來自四川的南充大木偶驚艷亮相冬奧會閉幕式。

  至於文藝創作,地方特色的藝術生產展演也更加繁榮,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劇川曲,增加了“遠方”的詩情畫意。

  旅以文興

  文化為旅游提供豐厚給養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也是推動旅游發展的重要引擎。最近幾十年,四川文化事業一直為旅游產業提供著豐厚給養。旅游+文化遺產、旅游+非遺、旅游+博物館、旅游+演出……文旅融合的各種實踐,已經成為四川旅游產業的新動能。

  人文景區 佔四川旅游門票大半收入

  九寨溝、峨眉山、樂山等風景名勝美名遠揚。不過在四川的旅游市場中,人文景區佔比頗重,並且門票收入佔比過半,文化是旅游之魂實至名歸。

  根據相關統計,我省A級景區數量在2017年為426個,以文化資源為主或包含文化資源的景區有184個﹔接待游客數量中,A級景區43938萬人次,人文景區25806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中,A級景區488045萬元,人文景區308606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紀念館及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單位拉動全省旅游收入在5000億元左右。

  眾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的旅游目的地:三星堆、金沙遺址博物館,人們了解古蜀文明的窗口﹔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全國著名的三國旅游勝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因詩聖杜甫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廣元的劍門關、千佛崖,成都的青城山、都江堰,南充的閬中古城,等等,無不以文化底蘊作為吸引游客的法寶,讓文化資源成為四川經濟轉型的新動力。

  這些既是景區,同時又是文保單位的博物館或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上進行著各種探索。博物館+文化,讓武侯祠成都大廟會、詩聖文化節、成都金沙太陽節等年年人潮涌動。僅以2018年春節為例,這三個節吸引的觀眾就超過了130萬人次。

  在門票收入之外,眾多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也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與文旅產業嫁接。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恐龍吉祥物形象的公仔巧克力,備受游客歡迎。在三星堆博物館,包括“面具餅干”在內的各種文創產品,2017年收入327.78萬元。

  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認為,“大量事例證明,博物館和文保單位可以兼顧事業和產業,用創新文化服務實現產業鏈的發展。”

  文化植入 旅游煥發新的生機

  相比“下車拍照、上車睡覺”的單一旅行模式,文化的植入,豐富著旅游的內涵,讓旅游方式有了多種可能。

  如今,到四川旅游的正確打開方式,既要游覽九寨溝等自然風光,也值得去三星堆、武侯祠等人文景點了解四川深厚底蘊。慢下來的時光,還包括到成都人民公園喝喝蓋碗茶體會四川民俗,到成都文化公園看一看《蜀風雅韻》這樣的特色表演,再到錦裡品嘗小吃,或者到寬窄巷子的各種非遺店鋪買買買。

  早年的九寨溝,以白天看景為主。隨著旅游演出的興起,以《藏謎》為首的劇目,在地震前每年創下上億元的演出產值。據介紹,我省的《藏謎》《蜀風雅韻》早已列入原文化部、原國家旅游局《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旅游演出類》,增強了四川旅游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依托文化而興的特色文化街區,同樣不乏成功案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打造的川西民俗文化休閑街——錦裡,2004年開街當年就吸引游客300多萬人次﹔2017年,游客攀升至近千萬人次,商品銷售收入達2.7億元。

  四川的非遺資源優勢,也在轉化為旅游發展優勢。在成都寬窄巷子等旅游景區,渠縣劉氏竹編、蜀繡、漆器等四川特色非遺產品很受游客歡迎。據介紹,劉氏竹編寬巷子店每年的銷售額已超過200萬元。此外,綿竹年畫村、崇州道明竹藝村等,在保護非遺的同時,也已打造成了特色旅游目的地。

  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近年還有序開展“四川音樂季”品牌活動,培植演出消費市場,促進文化、旅游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成功舉辦“紅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樂季”“佛光花海音樂節”等活動。2017年,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期間共接待游客124.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11億元﹔“紅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樂季”實現票房收入517萬元,旅游收入1.6億元。

  文旅融合

  美好前景可期

  剛剛結束的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傳遞出“明年要扎實抓好縣域經濟和文化旅游發展工作”的信息。未來四川的文化旅游工作路徑如何?履新不久的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要負責人說:“我們將以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為目標,爭取用五年時間實現‘旅游總收入、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以及國家4A景區數量’四個指標均翻番,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作出貢獻。”

  近年來,四川省把旅游業確定為今後培育壯大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未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有可以挖掘的空間。

  做多旅游發展增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現有旅游資源下,對文化“富礦”的深入發掘,可以做多旅游發展增量——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如今已是著名的三國旅游勝地。然而仔細梳理,就會發現省內的三國遺存十分豐富:廣元劍門關棧道是諸葛亮為北伐時運輸兵力所修﹔閬中張飛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曾駐守閬中7年之久……三國文化充滿吸引力。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打造三國旅游線路、推出更具傳播力的旅游劇目,將創造出一個具有特色的新的旅游線路。

  四川還擁有眾多的歷史名人。李白出生地江油、蘇軾三父子的家鄉眉山、杜甫重要的行蹤地成都、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家鄉閬中、西漢著名辭賦家揚雄家鄉郫都、武則天的家鄉廣元、楊慎家鄉新都……擦亮歷史名人的名片,他們的家鄉或行蹤地,自然也是人們踏古訪幽的目的地。

  川渝石刻,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如今,大足石刻已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石刻藝術旅游目的地,而相鄰的安岳石刻還養在深閨人未識。目前,安岳石窟急需解決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對石窟價值的深度發掘。未來,伴隨著對安岳石窟藝術的重新認識,這裡的唐宋石刻藝術有望驚艷世界。

  四川還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羅家壩遺址、巴文化遺址為代表的巴文化也充滿魅力,蜀道、茶馬古道等線路文化遺產留下了眾多遺存,三星堆、金沙遺址等為代表的古蜀文明遺址,也等待著人們去追尋古蜀的魅力……這些都是人們眼中的“詩和遠方”。

  據介紹,2017年全國紅色景點旅游人次達到13億。四川擁有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遺址群等眾多紅色文化名片,在原址觀光外,將紅色文化融入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充分挖掘與紅色景區伴生的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也有望吸引更多年輕游客。

  以文促旅留住游客

  相關調查顯示,四川近年的游客數量在全國排名靠前,但整體的旅游消費總量卻並不佔據優勢。如何在觀光以外做大蛋糕?旅游演出、文創產品甚至美食,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正在規劃中的三國蜀漢城,將集文化博覽、旅游觀光、文創產業、互動體驗等功能於一體,讓三國迷留得下來,玩得開心,買得開心。

  文旅融合,未來也將是自貢這座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方向之一。據悉,自貢將通過“鹽、龍、燈、食”幾大文化板塊的打造,培育文旅融合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

  業內人士建議,四川應該多層次、寬領域地推廣以熊貓、古蜀、三國、中國白酒坊、蜀錦蜀繡、自貢彩燈等為代表的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和產業效應。據介紹,2017年,蘇州打造的蘇繡小鎮,僅蘇繡產業收入就達到4億多元人民幣。四川的蜀錦蜀繡依托藝術品市場、旅游商品以及產業化發展,也有望實現非遺+旅游+產業。此外,相關專家還指出,四川在旅游劇目和文學、音樂等作品的創作上也應有精品意識,以起到“1+1>2”的作用。(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