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南腹地,四川正以多重國家戰略交會點的獨特優勢,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從遂寧海龍村的“飛天”夢想,到南充鳳儀灣的中法風情,再到資陽仁裡村的數字浪潮,一個個鄉村通過盤活資源、創新業態,讓文旅產業的“乘數效應”持續釋放,不僅帶來了旺盛的人氣,更沉澱為助農增收的“留量”價值。
海龍村的破局之道:低空經濟“飛”出鄉村新高度
“嗚……”伴隨著旅游大巴的鳴笛,遂寧安居區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迎來了又一批游客。自2022年4月開園以來,這個被譽為“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的地方,已累計接待游客364.29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3.1億元,完成了從普通村庄到網紅景區的華麗轉身。
“198元就能坐直升機看鄉村全景,68元乘熱氣球俯瞰田野,這樣的價格太親民了。”聽到報價後,來自重慶的游客李女士說。每逢節假日,海龍村低空觀光項目總是排起長隊,親民的價格讓這項“新潮體驗”走入尋常百姓家。
海龍村並未止步於低空觀光的“流量紅利”,而是以此為支點,撬動低空產業的全鏈條發展。村裡建立的無人機培訓基地,常態化開展技能培訓,已培育出一批掌握無人機操作的本地“飛手”,與中國民航飛行學院遂寧分院等機構合作建成的3個低空研學基地,自2025年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2.6萬余人次,讓孩子們在田野上空“解鎖”航空知識。
“我們要讓‘一時熱鬧’變成‘長久紅火’。”海龍凱歌管委會主任陳小兵說。當地堅持“農字打底”,將閑置農房改造成特色民宿,引進“新農人”發展彩色油菜、黃桃等產業,推出“一桶油、一瓶酒、一袋米、一罐桃”等土特產品。73歲的謝婆婆就是受益者之一。她重拾40年前的手藝賣涼粉,6元一碗的價格親民實惠,最多一天賣了4000多元。
如今的海龍村,村民變股民、土地變資產、農房變民宿,700多名常住人口中,不少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過年時村裡張燈結彩,再也不是‘空心村’了。”村黨總支書記熊建的話語裡滿是自豪。
鳳儀灣的生態文旅融合路:濕地裡長出“風情小鎮”
嘉陵江畔的陽光洒在檸檬黃的歐式建筑上,黃油與稻香在空氣中交織,轉角處的鮮花偶爾飄落……這不是法國鄉村,而是南充鳳儀灣法式風情小鎮的日常。誰能想到,這片游人如織的土地,曾是飽受水患的低窪地?
“我們始終把濕地保護放在首位。”四川嘉陵江鳳儀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濤指著遠處的蘆葦蕩說。如今的鳳儀灣已是“嘉陵江之腎”,30余種珍稀鳥類在此棲息,生態觀光、鳥類觀測、濕地研學等業態讓游客得以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鳳儀灣巧妙融入法國文化元素:歐式建筑錯落有致,法式烘焙館飄出面包香,葡萄酒商店陳列著進口佳釀。同時,這裡也是南充文化的展示窗口。非遺展示館裡,川東北皮影、剪紙等技藝輪番上演﹔鳳儀書院內,村民與游客共享閱讀時光。
“老師,我種的番茄什麼時候能結果呢?”在鳳儀灣番茄智慧谷,江陵小學五年級學生王杉捧著剛種下的種子問。這座全氣候智能溫室年產番茄40萬斤,更成為年均接待10萬人次的研學樂園,孩子們在這裡觀察植物生長、學習現代農業知識,讓小小的番茄串起了科普與旅游的紐帶。
夏日的可愛島溫泉水世界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2025年夏季運營季,30余組水上設備搭配電音秀與極光煙花,兩個月吸引20萬人次到訪,攬金近2000萬元。“游客要的不隻是玩水,更是沉浸式的快樂。”項目總經理任毅說。
數據見證著鳳儀灣的蛻變:2024年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8億元,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翻番。如今,智慧雲軌與固定翼飛機項目正在推進,鳳儀灣“現代農業+科普研學+生態觀光”的融合之路越走越寬。
仁裡村的文旅融合新范式:數字游民“扎根”鄉村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接待游客6.82億人次,其中,世運會期間接待入境游客7.2萬人次。
在資陽臨空經濟區仁裡村的DNβ國際數字游民社區,來自內蒙古的呂先生正在電腦前辦公,窗外是稻田與青山,不遠處的工位上,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正在一起討論創業項目。這個剛建成不久的共享社區通過“數字+微度假”模式,累計吸引超8萬人次游客與數字游民,成為“百業+文旅”融合的生動樣本。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落成,讓鄉村與世界實現“絲滑連接”。“運營一年多,意大利、法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家、創客紛至沓來。”DNβ聯合創始人陳玗微介紹,社區通過“科技+數字化”盤活閑置農房,打造共享辦公空間、網紅民宿、非遺工坊等業態。未來,這裡計劃引入韓國咖啡店、紐約冰淇淋店等,以前店後廠的模式讓鄉村與國際接軌。
如今,村民紛紛把自家農房改造成民宿。社區投建的山頂森林露營基地和瑜伽基地等設施,不僅滿足了數字游民的工作生活需求,也為市民、游客提供了餐飲休閑、藝術體驗等新消費場景。
仁裡村的探索不止於“吸引來”,更在於“留得住”。社區計劃匯聚100個超級個體,培育5億元以上產值,通過“人才+產業”的雙輪驅動,讓數字經濟與鄉村文旅深度融合。“我們不是簡單地搞旅游,而是要打造未來鄉村社區的模型。”陳玗微說。
在四川的鄉村大地上,海龍村的低空經濟、鳳儀灣的生態融合、仁裡村的數字創新,共同勾勒出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從“流量匯聚”到“留量沉澱”,從“引客來”到“共致富”,這些探索正讓鄉村煥發前所未有的活力,書寫著四川新時代的“田園牧歌”。(王雪娟 付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