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濰坊非遺:活態傳承 技藝變“金”
發布時間:2022-12-19 08:52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22-12-19

  近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濰坊風箏成功入選了“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單元的非遺項目展示。在展示現場,飛虎風箏、微型蜜蜂風箏、加入年畫元素的民俗風箏……一個個好看、好玩的風箏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得觀眾駐足觀賞、拍照留念。

  “濰坊風箏的亮相,展現了濰坊的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生動詮釋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山東實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權文鬆表示,濰坊非遺項目璀璨,對外交流頻繁。近年來,濰坊市著眼特色文化資源,聚焦活態傳承,通過理念、研發、營銷等領域的創新,推動非遺技藝走進百姓和游客的生活。

  融入生活 對接市場

  非遺要創造性發展、創新性傳承,最關鍵的就是融入生活、對接市場。在8月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上,各式各樣的濰坊傳統非遺產品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手工蠶絲被等非遺產品更是一度賣到脫銷。

  作為濰坊市臨朐縣非遺“臨朐手工蠶絲被制作技藝”傳承人,雋新昌隨手抓一把蠶繭在手中一搖,就知道蛹化程度及天數,還能說出產多少絲來。“濰坊的蠶絲被口碑好、質量佳,來濰坊的游客都會買一件帶回家。我家的蠶絲被還遠銷北京、上海、河南、內蒙古等地。”雋新昌說。

  “南方冬天冷,蠶絲被蓬鬆柔軟,透氣保暖,是很好的選擇。”來自江西的游客蔣元在交易會現場一口氣買了10條蠶絲被。

  在交易會現場,高密市聶家庄泥塑攤位的泥塑產品也賣得很好。聶家庄泥塑造型大膽夸張,著色鮮艷醒目,“形、色、聲、動”俱佳,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些泥塑作品栩栩如生,有的泥塑還能發聲,買回去擺放在家中別有一番雅趣。”游客李偉說,“每次來濰坊旅游,總要給朋友帶幾個回去。”

  “泥塑作品‘叫虎’豎眉瞪眼,胸挂桃紅大花,額頭涂朱筆大‘王’,是最受歡迎的濰坊旅游商品之一。”國家級非遺聶家庄泥塑高密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聶鵬介紹,聶家庄的泥老虎最大的特點是肚子裡有“哨”會“叫”。制作一隻“叫虎”泥塑,需經過和泥、做胚和修刺、晒貨、做哨、搓貨、糊貨、粉貨、畫貨等幾大步驟,每個總步驟中又細分為若干手續,總共約需五六十道手續。為了迎合年輕人的需求,聶鵬還開發設計了學習泥塑制作技藝的泥老虎系列套裝,套裝裡既有半成品泥老虎,也有畫筆、染料、桌布等。

  傳承手藝 與時俱進

  “一個小小的核桃上面,竟然能刻畫出這麼多人物!”在濰坊市十笏園文化風情街區內的濰坊手造博物館裡,游客劉祥正饒有興趣地觀賞著核雕作品。據悉,在這座手造博物館裡,有上百件核雕作品。

  “巧妙利用桃核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麻紋,就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濰坊核雕”技藝傳承人田洪波說,“作為一個核雕藝人,必須具備繪畫基礎,同時還得會篆刻、懂書法、善構思、巧布局,缺乏任何一方面,都很難刻出出色的作品。民間核雕往往周身施刻,布局系統周密而嚴謹,刀法暢快利落,形象刻畫入微,生動而無雕琢之跡。”在傳統的濰坊核雕基礎上,田洪波還加以創新發展,更注重作品的層次布局與精雕細琢。

  近年來,為了讓核雕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田洪波開始收學生傳授核雕技藝。目前,田洪波的部分學生已經能獨立完成核雕作品。

  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是年畫之鄉,有600多年的年畫制作史,這裡80%的人都會制作年畫。近期,到楊家埠游玩的游客幾乎人手一份“年畫禮包”。“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過年了,怎能不買張年畫回家!”來自北京的游客劉楊說,年畫價格便宜,不僅能給家裡增添些許喜慶,還寄托著幸福吉祥的美好心願,是很好的旅游“伴手禮”。

  “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分為四道工序,即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貨點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獨特技法,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山東半島上的一支藝術奇葩。”濰坊市木板年畫技藝傳承人楊付濤說,如今年畫產品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離不開年畫藝人的與時俱進。“年畫題材每年都會更換一次,新思想、新事物一出現就能在年畫中有體現。”

  釋放潛力 拉動消費

  “釋放非遺的無限潛力是激活文旅消費的良策。”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逛文化街區、體驗非遺、購買非遺產品成了不少游客來濰坊的主要消遣方式。

  鉛筆、橡皮,勾勒、上色……在青州市王墳鎮後黃馬村,農民畫畫家張子龍正在一筆一畫勾勒自己的新作品。據悉,青州是中國農民畫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年來,青州市設立了農民畫免費培訓基地,加大培養農民畫從業者,使其成為推動鄉村旅游的重要力量。

  具備繪畫功底的張子龍抓住這一機會,在提升畫技的基礎上,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張子龍說:“現在買畫的人很多,開個工作室既能服務大眾,也為自己增加一些收入。平常我還會對村民進行免費的繪畫培訓。”青州市王墳鎮農民畫愛好者王有玉跟隨張子龍學習已久,他說:“農閑時,我畫一二十張農民畫,就能賣兩三千元。”

  像張子龍、王有玉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在青州,有一大批農民成為手拿畫筆的農民畫家。近年來,青州市積極探索農民畫走向市場的路子,形成了“農民畫+”的發展模式。目前,青州市已培訓農民畫作者1.8萬人次,舉辦農民畫展覽300余場,年創作農民畫萬余幅,年書畫商品交易額4000萬元以上。

  濰坊市坊子工業發展區王家庄子村,是濰坊最大的風箏產業基地。市場份額佔全國85%,風箏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

  “我們廠一年有七八十萬元的產值。”在國言風箏廠內,廠長王國言正在領著幾個工人扎制一個叫“鯉魚跳龍門”的巨型風箏。“政府成立了風箏產業協會,引導我們如何開展生產,鼓勵我們打造自己的品牌。”王國言說,在產業協會的幫扶下,自己的產業發展更加正規化、規模化,工藝水平和檔次都實現了很大的提升。“我們廠的風箏還賣到了國外。”

  坊子工業發展區王家庄子四村黨支部書記王振華介紹,目前,村內有兩千多人從事風箏產業,年產值能達三億元,村民都依靠著制作風箏實現了發家致富。(吳學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