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黃河入海處,文旅融合美如畫
發布時間:2024-11-14 09: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魏雲舒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11-14
  黃河山東段總長628公裡,佔黃河總長度的11.5%,從菏澤市東明縣入境,流經9個市,在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 
  “黃河口田野好風光,微風輕拂起麥浪,歌聲乍起驚鳥雀,鳥雀低飛貼麥芒。”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優秀劇目評比展演近期舉行,聚焦黃河題材的呂劇《暖陽》受到多方關注。該劇以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為背景,講述年輕人扎根鄉村奔向美好生活的故事。 
  《暖陽》的編劇張澤國在山東省利津縣黃河邊長大,親眼見證了黃河灘區群眾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黃河岸邊的家鄉,日子紅紅火火。”張澤國說,如今的黃河,不僅自然生態更加優美,文化生態也非常值得體驗。 
  過去幾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山東統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高質量發展,將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的成果通過舞台藝術、文旅產業、公共服務加以多元呈現,打造沿黃文化體驗廊道,開展“黃河大集”、小戲小劇創演等活動,讓黃河文化惠民富民育民。
  近年來,山東印發《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2023—2030年)》,錨定“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目標定位,以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為底線,以綠化美化、污染防治、節水控水、城河互融、文旅融合為重點,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閑觀光、生態農業於一體的復合生態廊道,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山東路徑、作出山東貢獻。 
   
  東營市黃河入海口 
  尤其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山東實施沿黃地區文物保護行動,在全省設置1700余個公益性崗位,在全國率先將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員全部納入公益性崗位。同時,山東爭取非遺專項資金補助黃河流域非遺項目43個、傳承人331位,創新策劃“河和之契:2023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 
  山東是黃河入海的地方。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考察時強調,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光增色。 
  當下的黃河口葦草飄搖,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今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位列其中,生態保護繪就綠色發展的新畫卷。 
  金秋時節,濟南市平陰縣“女神一號”旅游公路自駕車不斷。一邊是喜獲豐收的原野,一邊是浩浩蕩蕩的黃河。在黃河觀景平台,攝影愛好者潘慶磊正在拍攝夕陽落入河面的壯美景觀。 
  “這裡國慶時更熱鬧,旅游公路的小車連成線,路邊賣小米的農戶半天就能賣出400多斤。”潘慶磊告訴記者,“女神一號”旅游公路沾了黃河的光,也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成果被更多人看到。 
   “女神一號”旅游公路北起平陰縣安城鎮望口山村,南至平陰縣東阿鎮後姜溝村,沿途串聯16個特色村庄。2023年,這條旅游公路被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交通運輸廳、山東黃河河務局聯合評選為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典型段。 
   盤活自然和人文資源,使之更加全面地融入現代生活,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段)建設的重要發力點。 
   近些年,山東重視推動黃河流域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同時提升文化旅游配套服務水平,建設黃河文化旅游帶。截至目前,山東已在黃河沿線打造省級標准旅游風景道超40條,黃河精品旅游線路28條,涌現出楊廟﹒黃河裡等一批農文旅融合新景點。為提升黃河流域人文內涵,山東還牽頭成立黃河流域公共圖書館智庫服務聯盟,並在部分點段設立了黃河主題書屋。 
   配套服務跟上了,品牌宣傳也不能缺位。 
   2022年以來,瞄准打造黃河文化和旅游品牌,山東聯合沿黃九省(區)啟動“沿著黃河遇見海”全球推廣,2023年還策劃推出了“沿著黃河遇見海”好客山東文旅新媒體創作者大會。兩年來,“沿著黃河遇見海”唱響海內外,持續提升黃河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 
   “沿線自然與人文資源的保護,對黃河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旅游業的繁榮也給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帶來新的啟示。”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山東將繼續完善規劃體系,一如既往做好保護傳承基礎工作,深化研究闡釋,繪制新時代黃河入海的美麗畫卷。(蘇銳文) 
  

 東營市黃河沿岸的居民展示傳統民俗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