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近日,第十三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小型劇(節)目評比展演在山東菏澤舉辦,涉及呂劇、山東梆子等藝術品種的16部小型劇目入選。
近年來,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推動下,山東一批優秀小戲相繼問世。這些作品發揮短小精悍、演出靈活等優勢,反映大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深受觀眾喜愛。
農閑之余,老實本分的梅大姐用燒火棍在牆上作畫,風靡全網,招來兩位遠房親戚忽悠梅大姐上直播……由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創演的山東梆子小戲《上直播》,以幽默詼諧的表現形式,深入刻畫梅大姐在“要名聲”和“賺流量”之間的兩難處境,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直播》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聊城‘火棍畫大娘’丁春梅的真實事跡。通過對素材的藝術化處理,我們力求實現充滿張力的戲劇效果,也借助人物塑造和主題呈現,反映當下網絡直播中的亂象。”該劇編劇、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高志娟介紹,快速捕捉社會熱點,以貼近群眾的方式引發共鳴,是小戲創作的顯著優勢。
由青島萊西市呂劇團創作演出的呂劇小戲《圖啥》以風趣幽默的筆觸聚焦垃圾分類問題,通過亂丟垃圾的老板王有錢與退休後投身社區工作、認真負責的張大嫂之間的故事,展現“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主題,謳歌黨員干部的高尚品德。“通過融入戲劇技巧和諧謔元素,我們藝術化地呈現垃圾分類這個熱點話題,希望給更多觀眾帶來啟示。”萊西市呂劇團團長王振剛介紹,近幾年,該團發揮呂劇表演質朴、生活化等優勢,創作《圖啥》《盤中餐》等現實題材小戲,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群眾生活變化和社會發展變遷。
除了讓觀眾喜聞樂見,小戲創演還給山東多個基層院團創造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在本屆展演中,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創作演出的兩夾弦《剪子包袱錘》,以獨特視角反映了鄉村振興的主題,表達了群眾對“不離土、不離鄉,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近幾年,我們整理收集日常發生的感人故事,並進行創作加工,創排了《退彩禮》《公雞過壽》《幸福送上門》等小戲。其中,《退彩禮》參加了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公雞過壽》獲第十九屆群星獎,還參加了首屆全國小戲小品展演。”菏澤市定陶區兩夾弦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主任侯彥麗介紹,該中心每年參與小戲小劇“大擂台”、戲曲進校園等演出活動500余場,並多次赴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巡演,讓地方小劇種登上全國舞台。
王振剛介紹,萊西市呂劇團推動大戲出精品、小戲塑品牌,憑借小戲回應現實快、舞台布景簡單等特點,將演出融入鄉村、校園及部分文旅新空間。同時,積極探索融媒體傳播,拓展了呂劇的受眾群體。
蛤蟆嗡小戲《溫情窗台》聚焦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問題,呂劇小戲《老牛嫁女》關注高額彩禮現象,柳琴戲小戲《赴約》展現廉政話題……相關專家表示,近年來,山東小戲創作不斷拓展題材領域,在展現諸如新農村建設、移風易俗、反腐倡廉等常見話題的同時,積極關注城市化進程加速、科技日新月異帶來的新現象,在表現方式上不局限於對政策的淺表解讀,而是有新思考、新角度。
小戲雖小,但每一個藝術環節都不能少。隨著常態化演出,一批中青年演員不斷成長,但編劇、作曲等主要創作環節人才匱乏的現象依然存在。談及基層小戲創演現狀,多家院團負責人表示,後備人才問題仍需引起關注。
對此,山東從政策層面積極發力,比如,建立全省舞台藝術青年人才名錄、推選山東省舞台藝術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等,多舉措激勵並扶持青年創作人才成長。山東還強化劇目評論機制、推動舞台劇目“雲演播”等,為更多優秀作品創作、演出、傳播提供保障。(孫叢叢)
山東梆子小戲《上直播》 受訪院團供圖
上一篇: 山東:黃河入海處,文旅融合美如畫 |
下一篇: 山東:戲劇編導領域迎來“新鮮血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