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山東臨沂:非遺從指尖、炕頭延伸出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5-11-19 10: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5-11-19
  初冬,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卞成飛的非遺工坊,幾十位學員正埋頭研究手中的針線活兒——這是費縣手繡,每年能為學員帶來兩三萬元的額外收入。
  十幾年前,卞成飛還不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位農村走出來的姑娘瞅准了家鄉的手繡技藝,一門心思研究,將團隊擴充至如今的上百人。
  一邊繡花一邊直播,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讓費縣手繡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卞成飛告訴記者,不少在非遺工坊學習或者工作的手繡藝人,會將自己的作品通過直播平台進行展示銷售,還會接受私人訂制,逐漸向高端化邁進。
  費縣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費縣手繡直接帶動當地超過1500名鄉村婦女就業。2023年以來,費縣舉辦手繡公益課堂1000多場,受訓人員超過2.4萬名。
  革命老區臨沂市的非遺項目也非常多,且正在成為搶手的“香餑餑”,不僅學習手藝的人數眾多,銷售渠道也得到拓寬。
  “非遺項目發揮其促進共富的作用,是政府與傳承人共同的責任。”費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尹娜介紹,近3年,費縣挖掘手繡的文化價值,推動手繡技藝展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相關鄉鎮統籌土地、人員、資金等要素,建設了7處核心就業工坊和十多處靈活就業點,幫助費縣手繡形成了“集中管理、分散生產、統一銷售”的網狀生產體系,將指尖技藝真正變成“指尖經濟”。
  革命戰爭年代,臨沂人民積極擁軍支前,縫制大量布鞋送到前線,支持戰士們南征北戰。如今,帶有沂蒙地域文化特色的布鞋正幫助越來越多老區人民居家增收。
  位於臨沂市沂水縣的山東紅嫂鞋業經營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紅愛介紹,當地採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由企業提供原料與技術培訓,帶動農村婦女參與手工制作,形成“炕頭經濟”產業鏈。其公司“沂蒙紅嫂”品牌已輻射帶動300名婦女靈活就業,免費培訓2000多名農村婦女學習布鞋制作技藝。
  今天的布鞋早已成為復合型產品。沂水縣的布鞋加工企業在保留手工納制千層底核心工藝基礎上,添加艾草精華鞋墊實現吸濕除臭,採用禮服尼面料達到防水防污的效果,內置專利氣墊提升緩震性能,適配駕車、散步、久站等多場景需求。
  同時,沂水縣搭建新媒體傳播矩陣,通過非遺工藝展示、紅色故事直播引流,推出廠家直銷專屬活動,精准觸達30歲至40歲的客群。今年以來,僅抖音平台“沂蒙紅嫂布鞋”相關話題播放量便超過5000萬,非遺技藝直播單場最高觀看人次達12萬,沂水縣布鞋的線上銷量連續3年增幅超過50%。
  除了傳統工藝產品的銷售,非遺對於臨沂市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也非常明顯。
  “十四五”時期,臨沂市挖掘非遺價值,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先後在臨沂大劇院、琅琊古城、蒙山等景區開展非遺展演展示活動。通過柳琴戲、弦子戲、漁鼓等精彩展演,以及剪紙、手繡、草編等現場體驗,讓游客感受沂蒙特色文化。
  今年1月至10月,臨沂市的非遺類產品銷售額達到61.1億元。臨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鐘呈春介紹,臨沂市通過探索建立產品研發、技術培訓、營銷宣傳等有效渠道,引導具備條件的非遺企業積極加入線上銷售平台,推廣優質非遺產品,助力非遺企業打開銷路。目前,臨沂市涌現出一批依托剪紙、中國結、二胡等非遺項目開展產品開發的企業,解決就業崗位約30萬個。(蘇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