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的上海青浦崧澤村,一場洋溢著文化氣息的2024年全國“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活動在群眾的期盼中如約而至。一早,老少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崧澤鄉鄰游園會暨民俗文化活動率先登場。
青浦水印版畫呈現了江南水鄉的靈動韻味﹔青浦水鄉燈彩精致小巧﹔海棠糕、湯炒、阿婆茶……“舌尖上的青浦”滿足著大家的味蕾﹔另有剪紙、春聯書寫等互動體驗活動招攬著往來民眾。游園會中央擺起了小舞台,群文團隊載歌載舞,好不熱鬧。此時此地,年味兒漸濃。
崧澤村不僅是“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的發現地,還是崧澤文化的發源地。當天活動以“大地歡歌上海第一村”為主題,通過“文藝演出+民俗文化活動展示+鄉鄰小舞台”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青浦鄉村的獨特魅力與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
“村晚”演出現場,一張張圓桌早已擺滿花生、糖果等,工作人員招呼大家坐下。舞台後方,燈光師做著最後的效果調試,吸引了不少人觀望。燈光亮起,照在主持人的臉上,以“吸睛、動情、奮進”為情感線索的“村晚”正式啟幕。一群小朋友手持稻穗道具,用舞蹈展現崧澤人播種、收獲等農耕生活場景。
“鄉下老家,在水一方,十裡春風裁出幸福好模樣。”歌曲《鄉下老家》讓觀眾欣賞到民歌的風採﹔舞蹈《編出幸福路》以青浦非物質文化遺產茭白葉編結制作技藝為靈感,通過茭白葉編結勞作過程中結、辮、捻、搓、掐、擰、舉、盤等編織技藝提煉舞蹈動作語匯,使其充滿勞動之美……觀眾席上,一位阿婆剝著花生,一邊吃一邊笑著說:“文藝節目是生活的寫照,看著家鄉越來越美好,我們很感動。”
越劇《月光如水琴悠悠》、滬劇《人盼成雙月盼圓》戲曲聯唱將青浦的江南水鄉之美融進吳儂軟語中。戲曲聯唱由楊婷娜藝術工作室、上海朱儉文化藝術工作室和“滬劇達人秀”獲獎選手共同呈現。不少登上舞台的演員是知名滬劇演員朱儉和青浦文化館深度合作推出的滬劇達人秀活動中選拔出的優秀本土滬劇演員。一爺叔低語感慨,青浦多年來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名家落戶,給大家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他說:“這些工作室來了之後,藝術家也發揮其在特色文化培育、輔導培養藝術愛好者等領域的引領作用,讓更多的素人走上舞台。”
熱在鄉村,樂在群眾。歡快的街舞《向快樂出發》以斗舞的形式,充分激發群眾文化團隊潛力,村民再一次成為當晚的主角。作為青浦民眾最為熟悉的鄉音——田山歌,也在此次“村晚”的舞台上唱響。青浦、江蘇蘇州吳江區、浙江嘉善三地聯袂帶來獨具江南風情的《民歌聯唱》。同樣的水鄉風韻、相通的吳儂軟語,讓觀眾深切感受著“最江南”的獨特韻味。
跟隨著節目,觀眾走過風景清麗的青浦水鄉,感受著這裡的淳朴民風,一場“村晚”繪就了眾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黃藝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