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區被譽為“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魯迅筆下的“鐵屋”回聲、石庫門弄堂裡的市井煙火……這裡不僅是上海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見證地,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在近日舉辦的2026年中國“東亞文化之都”終審活動中,虹口區作為6個入圍候選地之一,以“文物會說話”等實踐,詮釋出虹口的文化創新活力。
虹口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現存不可移動文物303處,包括魯迅墓、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大樓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虹口區以科技賦能文物保護和旅游發展,讓歷史從教科書走進生活場景,成為市民和游客可感可觸的日常。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童科介紹,近年來,虹口區致力於打造“文物大地圖”“文保小虹書”等數字化管理體系,構建“一文物一檔案”動態數據庫,實現了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和精准管理﹔“海上方舟﹒共同家園”主題游徑串聯起區內13處不可移動文物,讓游客沉浸式感受海派文化的內涵,該主題游徑入選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2024年度優秀文物主題游徑。
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曾在虹口區居住、生活,依托歷史名人,虹口區打造了“環魯迅公園藝文群落”和“景雲裡”名人故居群等IP,通過開展專題學術交流、書法大賽等活動,持續擴大文化名人聚集地的社會效應。
此外,虹口區還打造了多個城市文旅新地標,如上海首個公園圖書館——和平書院,以及海派文化中心、巴金圖書館等文化場所,它們集文化服務、休閑游玩、消費打卡於一體,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元文化體驗。
將傳統與潮流融入“游輪+”,是虹口區文旅融合發展的又一生動實踐。
隨著越來越多外國友人走進中國,上海北外灘國客中心景區成為許多境外游客踏上中國的第一步。這裡舉辦的郵輪歡迎活動將非遺元素融入其中,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虹口區“2025虹口樂郵游”品牌推出ShanghaiPass二次元“吃谷”專列和“時光之境﹒摩登海派光影漫游”虹口專屬旅游線路,為入境游客提供一條龍服務——郵輪甲板上,非遺傳承人為外國游客展示技法,熱情互動中二次元專列已等候就位,朝專屬旅游線路進發。
虹口區還以“咖啡+萬物”打造了2025上海國際咖啡文化節,虹口北外灘2.3公裡的水岸邊,超350個展位近百家全球咖啡品牌匯聚於此,打造出一場咖啡文化盛宴。活動期間,演藝演出、體育競技、文旅體驗、潮流文創、露天電影、非遺展示、特色美食等業態,豐富了人們的體驗。
文旅體商融合推動了虹口區的消費模式創新與經濟生態升級。凱德虹口商業中心與虹口足球場合作,在演唱會及大型活動期間推出紀念票根、折扣福利等,實現了“觀演—消費—社交”的閉環,以“票根經濟”激活文化消費潛能。
一直以來,虹口區始終以開放包容之姿,書寫著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動人篇章。魯迅曾在此翻譯外文著作,茅盾、夏衍等通過北外灘走向世界﹔石庫門的特色老建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榮康裡、德慶裡、豐盛裡等弄堂,融合了老上海的市井煙火與潮流時尚。如今,北外灘友邦大劇院啟用,眾多國內外精品佳作登台,讓虹口區成為展示世界各地文藝作品的舞台。
目前,虹口已構建起“國家級平台+專業場館+數字技術”的立體化國際傳播矩陣。“酒店+博物館”“人才公寓+書院”等創新模式,以數字賦能推動“虹口是個博物館”項目﹔推進新華社美術館(上海館)、海上國博等項目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結合上海旅游節創新推出數字City Walk,通過“線上打卡+線下體驗”的模式,實現文化傳播的年輕化、國際化。(劉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