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實施情況
1、“中心館+主題館+24小時圖書館+漂流書亭”打造網格化布局的公共閱讀新空間。利用品牌優勢將眾多社會力量納入圖書館建設和服務,在幾乎“零投入”的基礎上,新建主題分館7家,24小時圖書館2家,市本級累計有主題分館13家、漂流書亭120個,構成城市公共閱讀新空間。
2、“悅讀”和“悅借”服務構建線上線下聯通的讀者借閱新空間。與各大書店合作推出“悅讀”服務,將閱讀選擇權交給讀者,改變了傳統借閱模式﹔推出“悅借”服務,實現線上借書、快遞到家,讓物理距離不再成為閱讀障礙。同時以臨安、富陽、桐廬為試點,推出手機點點、送書到身邊的“掌上農家書屋”項目,惠及廣大農村群眾。
3、社會力量合作開展文化活動拓展文化體驗新空間。2016年,引入企業、社團、個人舉辦內容豐富的公益活動1400余場﹔創新管理和運作模式,讓市民全面參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全年志願者服務達7080小時。
4、引入人工智能助力圖書館智慧雲空間。基於文化部門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努力,阿裡螞蟻金服主動伸出橄欖枝,免費贈送自主開發的“智能咨詢機器人”服務,幫助市民通過微信獲取信息,解決問題,此舉為國內公共圖書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5、基金會搭台構筑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新空間。杭州市圖書館事業基金會通過募捐、拍賣等渠道廣泛募集社會資金,2016年共收益300多萬元,新募集資金51萬元,有力補充了事業發展經費。
二、主要成效
1、一個突破:通過社會合作,打通了人、財、物等資源要素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流動,實現了公共圖書館場館建設從體制“內循環”向社會合力共建的模式轉變,有效緩解了公共文化事業資金不足、場地有限、人才貧乏等問題。
2、四個創新:一是理念創新。以“開放、合作、共享”為原則,推動辦館理念從政府辦館到社會合作辦館轉變,服務理念從傳統配送式服務向自主選擇式服務轉變﹔用戶理念從單一文化消費者向文化參與、創造、傳播者轉變。二是服務創新。圖書館服務呈現分眾化、主題化、社會化、網格化特點﹔改變圖書館與書店的傳統合作和採購模式,讓市民享受更多的圖書選擇權﹔引入志願者全面參與公共文化機構日常管理、服務設計和提供,圖書館成為鼓勵群眾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引領者和主陣地。三是機制創新。募集公益資金支持全市公共圖書館事業,形成“財政+社會資本”的投入機制﹔建立合作准入機制和具體業務規范,形成圖書館輸出品牌、輸出管理、輸出服務的合作辦館機制。四是技術創新。通過人工智能服務平台,引進大數據管理,為市民提供更為豐富、全面和精准的參考咨詢。
3、三大提升:一是提升了市民獲得感。在杭州主城區增加近1萬平方米的公共閱讀空間,有4.6萬余人次在書店外借圖書17.2萬余冊﹔通過手機APP完成接力式借閱13.9萬余冊﹔“悅借”服務開通2個多月,用戶下單8880次,送出圖書2.34萬冊。2016年杭州圖書館接待讀者405萬人次,讀者對圖書館服務和活動的滿意度達90%以上。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市民對圖書館的文化認同感不斷增強,文化獲得感日益提升。二是提升了政府服務效能。推動政府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公共文化服務更為精准、有效。在不增加政府財政、人員投入的情況下,拓展了公共文化設施陣地,提高了圖書的流通冊次,盤活了社會閑置資源,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推動了“供需對接”,形成了社會合力參與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圍。三是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系列舉措極大激發了杭州市民的閱讀熱情,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央視網、鳳凰網等主流媒體報道、轉載近百次,僅去年一年,廣東、湖南、山東等地33個城市的政府領導赴杭圖參觀考察,部分城市借鑒經驗,在當地實踐。
下一步,該局將以服務城市國際化為契機,進一步調動和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積極性,努力提升公共圖書館的國際服務能力。依托智慧文化服務平台“文瀾在線”,形成“內容+平台+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與市民社區大學課程相結合,為市民提供全新的在線學習模式。完善“悅讀—你看書我買單”和“悅借—在線借書,快遞到家”服務,推出“悅享”“悅購”服務,利用“互聯網+”思維為市民提供更為人性化的閱讀服務體驗。以“館辦+官辦”“館辦+民助”“館助+民辦”等合作方式,繼續推進特色主題分館建設﹔引入“院士科學實驗室”、“創客空間”等項目,豐富文化活動供給﹔建立志願者人才庫,吸引市民參與公共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精心打造“中國閱讀杭州發布”,權威發布推薦書目,全力助推學習型城市建設,讓“書香杭城”氛圍更濃。(來源:杭州市文廣新聞出版局)
上一篇: 浙江溫嶺市以PPP模式創新基層文化站運營 |
下一篇: 浙江寧波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工作穩步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