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國家博物館呂章申館長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1月17日,國家博物館舉行“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開幕儀式。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開幕致辭中表示,2017年中國農歷春節在即,丁酉雞年將要到來,在此辭舊迎新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隆重開幕。國家博物館從豐富的館藏中精選出118件有關雞題材的館藏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以金雞報曉、大吉大利之意,祝願全國人民雞年吉祥如意。
雞常常被人們比喻為鳳凰,《山海經﹒南山經》中有描述:“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皇。”鳳作為神話傳說中的圖騰動物,其形象的現實來源之一應是擁有美麗羽毛的五彩雄雞。雞,是人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動物,與人類結緣頗深,關系密切,很早就被飼養和馴化。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雞的遺骸和相關陶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中也有雞的象形字,可見其歷史之悠久。雞位列十二生肖之一,是屬相中唯一的禽類,給屬雞的人帶來許多美好的遐想。雞能啼晨,雄雞的鳴叫,標志著新一天的開始。在古代,雞是一種承載德行與正義的動物,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濃厚的神秘色彩。雄雞打鳴,為家家戶戶報曉計時,母雞下蛋,為人類帶來食物和財富。雞諧“吉”音,意喻吉祥。古人把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大年初一,尊封為雞的生日。歷朝歷代都有正月初一“貼畫雞戶上”的風俗習慣,祈求納福和吉利,這種文化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雞還被冠以“德禽”之美名,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可以說,雞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被賦予了眾多優秀的品德,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由於雞的美好象征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下,以雞為對象的藝術創作都非常豐富。中國古代文學中有不少描寫和贊美雞的詩句,如唐寅《詠雞詩》:“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漫天星”等。民間有以雞為題材的對聯:“雞催千裡曉,春啟萬戶門”等。在中國的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中更是常常可以發現雞的身影和形象——雄雞報曉的英姿、金雞獨立的美態、母雞護著小雞的溫馨等等。還有大量的民間剪紙、刺繡等作品都表現了雞的美麗可愛。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參觀展覽
本次展覽分為“雄雞報曉”、“金雞祈福”和“酉雞新語”三個部分,涵蓋了繪畫、陶瓷、玉器、青銅器和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上及新石器時代,下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橫貫古今,雖都以“雞”為題材,但形態不同,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展現了我國不同時代的藝術特點與魅力。展覽用藝術的形式為丁酉雞年的到來啼鳴報曉,生動活潑,雅俗共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藝術趣味。
展覽展出至2017年2月19日。(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