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上海
上海
上海:培育江南民歌發展沃土
發布時間:2023-11-14 09:5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周祎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1-14

  “在我童年到青年時代,浦東山歌是浦東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情趣。後來,因某些原因,它卻沉寂了近半個世紀……”年逾八旬的上海浦東山歌市級傳承人奚保國,想起近年來浦東山歌搶救、傳承、創新、發展的歷程,感慨萬千。

  不久前,在第二屆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上,奚保國參與報送了傳統、新編、創作三個組別作品,其中由他本人收集整理的《窮人四季歌》獲得了傳統組“最江南”演繹獎。從將浦東山歌帶到市裡的大舞台,到將記憶中的浦東山歌記錄整理成教材教唱,再到組建山歌隊吸引更多人加入,而後將山歌與時代結合,育新人、創新作……奚保國在浦東山歌傳承保護路上從未停下腳步。

  相比首屆賽事,今年,大賽共征集到80多個節目。賽事還採取先培訓後比賽的方式,讓選手受益良多。“參賽作品的質量比往屆高。除了傳統曲目,新編民歌跟創作民歌也融入了時代氣息,逐漸呈現出‘更江南’韻味。民歌將會生生不息地發展下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系教授、評委郭樹薈說。

  取得這一可喜成績,離不開上海各區近年來對民歌傳承保護發展工作的推進。作為此次活動主辦區,青浦區有著深厚的民歌底蘊,青浦田(山)歌亦是國家級非遺項目。2005年,青浦區在考察基礎上篩選出趙巷、練塘、金澤、朱家角4個鎮成立田山歌傳承基地。穩定的歌班、頻繁的山歌創排演活動,讓青浦山歌在新時代得以活躍。青浦區文化館非遺辦主任陳旭華介紹,青浦根據四地田山歌特色,制定了與學校聯手、一對一教唱、文旅融合以及凝聚民間力量的傳承發展模式。“而今,田山歌老年藝人得到了較好保護,傳承鏈得以建立,田山歌珍貴資料得到有效保存。”陳旭華說,我們一直探索推進田山歌傳承發展,希望能通過加強田山歌挖掘、整理工作,並鼓勵和支持更多創作者和演唱者到田野採風,牢牢守住田山歌發展的沃土。

  歌唱家龔琳娜的一曲《潮水娘娘》讓不少人首次聽到了崇明山歌。當下,在保留民歌原始形態的基礎上適當創新,成為不少地方保護傳承江南民歌的共識。此次鬆江區新編民歌《唱唱我伲農民幸福夢》對和聲及轉腔進行了精減,還結合了阿卡貝拉合唱形式,讓人在感受民歌江南韻味的同時,耳目一新。用年輕人的審美來推動田山歌發展,鬆江走出了有效的保護途徑。

  通過賽事,江南民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更好地被發現。“學唱民歌最難的是要學會潤腔,這也是為什麼學院派強調要向民間學習的原因。”郭樹薈表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作曲家顧春雨則認為,江南民歌承吳歌之傳統,應當是細膩柔美、清雅秀麗的,無論創作還是演唱都應遵循當地的語言特征,才能凸顯韻味。此次來自閔行區的參賽選手、閔行群藝館聲樂干部胡明為唱好浙江方言改編民歌《打漁人》下足了功夫:不僅“纏著”浙江籍同事請教發音,還天天反復斟酌,通過一字一音,演繹了歌曲的特點與精髓。

  自首屆江南民歌大賽之後,上海相關民歌群文單位和專家、學者提出組建江南民歌培訓基地,搜集、整理、創作和演唱上海民歌。在上海市民文化節江南民歌大賽展演現場,4個江南民歌“創、培、演”孵化基地正式被授牌。據了解,青浦區的定位為民歌培訓,崇明區的定位為創作,奉賢區的定位為演藝,浦東區張江鎮則定位為數字化發展。“我們後續還將推出更多舉措助推基地的孵化,並利用新人新作展評展演的平台,孕育更多具有江南風的優秀作品。”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表示。(黃藝芹 嚴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