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3-03-13 08:58 来源:中国旅游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3-03-13
  “春天已经来了,希望大家来新疆旅游,一起交新疆朋友,跳新疆舞蹈,用视频记录新疆美好的一切,一起讲好新疆故事。”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海尼扎提·托呼提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提到旅游业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旅游业是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凝聚人心、稳疆固边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旅游富民、旅游兴业等项目的实施,各族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增进了交流、理解、欣赏和尊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迪丽娜尔·阿布拉表示,应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拓展民族交往空间,完善民族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创新旅游发展业态,促进民族交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林、工业等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深化民族交融,挖掘民族地区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打造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演艺项目,让旅游成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黄河与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等都象征着国家精神,承载着中华文明,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将会成为中华文明理想的栖息地。”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韩文林建议,应在高质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黄河上游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等民族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润物细无声”地彰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石榴籽精神” “中华民族大家庭”等理念。将“大禹导河积石”、格萨尔王传说等历史文化、民族传说、红色文化串联在一起,形成黄河文化群像,增强黄河流域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血脉认同。大力挖掘、整合黄河文旅资源,通过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教育基地、设立黄河研究院、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和黄河文化旅游节等,促进黄河流域各族群众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精神情趣、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与时俱进。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将“哦得得”“达比亚”等非遗表演融入旅游接待的过程之中。“在做好非遗传承、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同时,我们还实现了增收。”在他看来,非遗活态传承拓展了游客深度体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方式,也更有利于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在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深入调研后,带来了加强彝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建议。他认为,民族文化向产业化转变优势明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指导凉山彝族聚居区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从财税扶持、服务平台、发展环境、人才吸引和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支持民族地区打造特色民俗融合文旅精品。对文旅资源进行再普查、再梳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加快文旅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完善旅游干线交通网络的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重点打通和扩建一批旅游环线公路,把凉山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带来了文旅产业与非遗保护方面的建议。在她看来,我国各民族地区拥有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如刺绣、蜡染、扎染、雕刻等,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且有众多的劳动者。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利用龙头企业平台资源孵化民族文化IP,推动民族文化IP与服饰、食品、艺术品等跨界合作,搭建民族时尚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培训扩大就业创业,健全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培养机制,以“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销售”模式,实现文化富民、居家就业;场景化打造国潮文化新高地和消费体验目的地,将民族元素与旅游服务功能结合,打造可体验的、别具特色的产业。(王洋 赵腾泽 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