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逛展’,跟几年前的概念不同。”说起这一群众热衷的文化生活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研究馆员王瑞霞体会颇深。“以前,大家打卡博物馆,很多时候是拍照感受氛围式的,现在则是深度体验学习式的。博物馆与公众能够形成如今的互动关系,得益于数字化的发展。”王瑞霞说。
借助VR、AR等数字技术,观众可以通过触觉、听觉等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沉浸式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王瑞霞认为,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实现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服务供给,使得人们对文化场馆打开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符合新时代人们吸收知识、感知文化的习惯,也更新了人们的思维,让相关从业者认识到未来还有无限可能,还需要更多数字手段作为沟通桥梁去开发服务。希望博物馆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让各种数字技术、各类专业加入进来,各展其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新颖、更有深度的服务。”王瑞霞建议。
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推进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刘忠斌一直关注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由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出发,他介绍,南京图书馆联合南京大学创建的“图书馆大数据应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掌握江苏省市区县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馆、农家书屋实时数据,具备相关统计计量、报告数据、数据资产评估、智能应用开发等功能,可为江苏省各级文旅主管部门、决策层提供重要发展依据,科学精准辅助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基层文化馆事业发展。
“这几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显示出相当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用户服务规模、文化需求指持续增长。下一阶段,应乘势而上,借力数字技术,加大力度将过去资源碎片化、技术制约、内涵彰显不足的文化服务问题予以解决,以数字化建设为公共文化软实力发展撑起‘硬筋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创新服务。”刘忠斌建议,首先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从业者的数字思维,安排专门资金、设立专门项目,使更多掌握数字化本领的文化人才快速成长起来,为共同开创文化数字化新局面贡献更大力量。其次,要重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品牌建设,鼓励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参与品牌化数字服务建设,打造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数字服务平台,形成文化影响力。同时,对于欠发达地区、部分区县的公共文化机构,加大公共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基层民众创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新体验。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仅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更要重视高新科技在公共文化领域的落地应用,为受众群体做好“画像”,提供更加精准、更有沉浸感的公共文化服务。对此,刘忠斌认为,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提升全民艺术普及和美育效能,前景广阔。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要围绕自身主要职能,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艺术资源等,创新数字化服务内容和产品,制作有特色、正能量、易传播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策划一批可参与、可分享、可评价的线上美育活动,与线下美育活动互为补充,构建出线上线下互相融合、互补互通的美育资源平台。(王彬 王伟杰 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