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一体推进 打造更大更好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让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布时间:2023-03-09 17: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各地不断优化基层文化资源和设施布局,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战略中的作用。
  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差距,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性、便捷性、实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主动融入城乡发展,加强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弥补乡村发展突出短板,则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营造和谐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满足农民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乡村农民素质……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看来,这些都十分重要。通过调研,杨善竑发现,像“大喇叭”广播这样的基础设施,大多数村子都有,但并没有完全做到物尽其用。“如果能将乡村‘大喇叭’安装播放做到全覆盖,尤其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不仅能畅通他们的信息渠道,还能强化阵地意识,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这对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是有益的。”杨善竑说。
  针对“大喇叭”等设施缺乏相关的管理人员、尚未有效利用等问题,杨善竑建议建立专门的镇村广播站,每天播出国内国际时事要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决定等,推动镇村两级的党委宣传工作。”杨善竑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惠民政策,基层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但“空心村”和“老少妇”留守现象仍在部分地区比较普遍。对此,杨善竑认为,通过安排村民喜欢的经典小说和电影联播、戏曲音乐、广场舞曲等节目,早中晚的“大喇叭”可以与乡村文化广场和大舞台等设施设备形成配合,给偏远乡村营造人气和文化活动氛围,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总之,乡村振兴要重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喇叭’成为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养和文化生活品质的助推器。”杨善竑说。
  对于基层百姓的文化生活,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妇联主席、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有自己的观察。“就拿今年春节来说,一度有些沉寂的社火民俗又旺起来了,甚至年轻人也乐在其中,这说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很高。”梁倩娟说,近几年,自己在发展农村电商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体会到讲好乡村故事的必要性。“人家买的不光是我们的农副产品,还希望收获一份乡情乡韵,体会别样的‘土味儿’。”因此,她在通过直播平台帮乡亲们带货的同时,也注意将村里的民俗和文化活动,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人文风情,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建起一座农家书屋和传统连环画阅读基地,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不久,梁倩娟还邀请文化专家和乡村文化能人,为村民教授书法、剪纸等技艺,进一步扩充了农家书屋的文化功能。
  “希望大家以后能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出来,用自己习得的文化技艺推介乡土好物,也欢迎各地游客来书屋打卡。”对于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梁倩娟建议,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更高水平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王彬 王伟杰 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