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3全国两会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传统“土味”成就“甜蜜的事业”
发布时间:2023-03-13 20: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13
  提起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她可是个当地有名的“逆行人”。大学毕业后,她与丈夫放弃在大城市打拼并变卖房产,用新一代大学生的新理念、新思路将家乡土法制糖技艺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家乡“美丽糖村”的金字招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梦想正在实现。
  儋州市学兰村地理位置偏僻,不靠山、不靠海,祖祖辈辈都是靠种植甘蔗、花生、地瓜等为生。16斤甘蔗才能制出1斤糖,当地村民世代忙着进行甘蔗压榨、熬糖、晒糖,将甘蔗制成一块最纯正的儋州土糖,一直产量低、效益差。
  吴少玉是从学兰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2011年毕业后在北京、上海打拼创业。2013年,吴少玉回儋州老家过年,父亲吴小健对她说:“人老了,锅旧了,恐怕以后再也吃不到土法制成的糖了。”这句话,让吴少玉久久不能忘怀。
  经过一番考察和思想斗争,吴少玉说服丈夫,毅然返乡与父亲筹建传统制糖体验基地,寻求产业升级。一开始,糖厂只有4名员工,十分艰难。2017年初,在政府支持下,吴少玉探索将土糖制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从生产、包装到配送都制定严格的流程,传承和改良古法工艺。
  “从前土法制糖的经济效益不高,会做的人就越来越少。”吴少玉说。把手工小作坊变成现代化糖厂,要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兼顾效率。为此,吴少玉通过向专家、企业、老工匠讨教和不断钻研,探索出了高效和传统兼顾的现代制糖工艺。
  2017年3月,她的“吴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同年海儋土糖“土法制糖”工艺被纳入海南省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吴少玉为自家生产的土糖注册了“海儋”商标,成为儋州的特色农业品牌。吴少玉主动向当地政府提出想要帮扶贫困户。同年6月,制糖基地以“短期投资+年底分红+劳动输出”的模式吸纳白马井镇周边村庄的贫困户和传统制糖技艺人进厂务工。截至目前,已助力带动白马井镇上千人脱贫。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村民喜笑颜开。学兰村村民羊壮年已在基地工作近6年,他没到基地上班前在家种花生、甘蔗,到基地上班后,生活越过越好。随着土糖产业的发展,在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吴少玉先后成立儋州海儋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海南学兰集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传统手工艺”的产业经营模式。
  从2017年6月开始,吴少玉通过土糖产业示范基地的推广带动,助力白马井镇9个村委会374户贫困户1897人脱贫,支持一批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吴少玉所创建的公司和基地已累计给贫困户发放红利169.5万元。
  2021年5月,吴少兰当选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学兰村乡村振兴、党建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法制糖为引子,着眼于学兰村田园综合体、特色村庄项目的布局,统筹实现学兰村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做好学兰村制糖文化乡村旅游文章。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吴少玉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改变包装、化整为零、扩大销路。她的村庄成功申请五星级美丽乡村项目,大力发展以甘蔗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和以“土法制糖”工艺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展亲子游研学科普商业运营模式(种甘蔗—砍甘蔗—制作土糖DIY),为“农业+工业+文旅”的新型乡村经济示范点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还可以使土糖产业既丰富旅客体验,也激发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热情。“未来,我们计划依托自然地理资源和土法制糖技艺,通过农业、旅游、非遗三者结合,促进学兰村的产业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吴少玉说。(陈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