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遗产价值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3-03-07 18: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07
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文博工作者奔走于一线,不断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力量。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在过去一年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先后调研了北京38处、京外24处、国外11处历史文化遗产地,与基层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古建筑、石窟寺、长城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施工团队管理者等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李六三认为,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必须明确价值挖掘对象,立足基础研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构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体系。同时,要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依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加强文物多重价值的挖掘利用,将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贯穿于基础理论研究、资源调查认定、保护方案和规划编制、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等文物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系统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李六三围绕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准备了提案。
甲骨文研究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年坚守在殷墟考古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一直在思考如何挖掘甲骨文的价值,让甲骨文“活起来”,贴近民众。
“甲骨文已经发现120多年了,发现了近16万片甲骨,这些甲骨分布在全球各个博物馆、研究机构、大学图书馆。”何毓灵认为,甲骨碎片的分散限制了对甲骨文的研究,他建议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让全球甲骨“回归”殷墟。“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将为甲骨缀合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何毓灵说。
何毓灵关注到,近年来,很多考古所主动走出去,去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区域参与发掘。“考古机构走出国门取得重要成果,对外交流活动非常频繁,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王彬 张影 刘源隆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