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保障古建筑修缮材料多元供应
发布时间:2023-03-07 18: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3-07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木结构为主体,瓦、石、灰为围合材料。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出于对主流建筑修复理念的尊重和认同,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立足点,往往倾向于选择使用与已损伤构件相同或相近的木种来进行墩接、替换等操作。除了考虑木种一致或相近外,还要考虑修缮使用的木材与原构件在力学强度方面相匹配,以免产生新的受力弱点或造成新的结构损伤。尤为重要的是,为保证修缮工程质量,要求修缮所用材料在使用前应进行干燥、防腐、防虫等功能化处理,从而减少木材开裂,确保木材没有带入虫害,甚至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虫害。最终,为保证修缮工程效率,还应建立木结构建筑用材备料长效机制,最理想的状况是各种符合标准的木材能立等可取。
然而,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如今,随着故宫博物院、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等几家单位逐步取消贮木场,我国绝大多数文物建筑单位已再无可供备料的储料场可选。如有所需,只能从相对固定的木材厂商处购买。然而此类厂商经营的木材往往不是专门服务于古建筑修缮,这类厂商储备的原木种类、尺寸非常有限,更不会按要求提前做好各种预处理。另外,当所需木材在上述木材厂商那里无法获取时,往往需要寻求其他供应渠道,带来耗时久、难度大等问题,又因无法对木材进行干燥、除虫害等预处理,或做相对严格的质量检验,木材含水率往往超标。
瓦、石、灰等材料的质量问题较木材更为严重。因环保督察不达标,传统砖厂、瓦厂多被外迁或取消,致使传统烧砖、制瓦几乎消失殆尽。而且砖、瓦、吻兽等建筑构件,取材、成型、烧成等均采用现代生产工艺,基本达不到文物建筑修缮工程需要。这些都使古建筑修缮工程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甚至会因修缮用材存在质量问题,而使古建筑修缮完后很快再次面临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在古建筑修缮用材方面,缺乏可靠的、高质量的材料来源,难以产生高效、稳定的供应渠道,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古建筑修缮所用材料供应基地,扩大基地认证类别,探索建立针对各类木材的科学而高效的功能化预处理、存放和管理方法;制定古建筑材料的市场准入标准,认定符合传统工艺加工的原材料并调配价格,并探索实施滚动财务预算制度。此外,还应鼓励应用新材料,加强对改性材料的研发,从机制上允许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建筑价值较低的部位试用新材料。(刘海红、于帆、王伟杰、刘源隆、张影、彭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