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文旅
代表委员话文旅
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在乡村发展小而精的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20-05-28 11: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5-28

  2017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赤水作为贵州、乌蒙山区首个脱贫出列县名列其中。2019年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所在的大同镇民族村,仍有因家庭原因遗留的兜底贫困户177户。

  杨昌芹在八九岁时,其父因病去世,母亲一人带着杨昌芹三姐妹艰难地生活。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一年后,她带着打工的积蓄,来到印江民族职业学校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政府的资助下前往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开始跟随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平面竹编。凭着对竹编工艺的执着与热爱,杨昌芹努力钻研,技艺日臻成熟。她的竹编作品多次获得省内外工艺品大奖,但她并未就此止步。

  少年时的贫困经历让生活好起来的杨昌芹从未忘记身边的留守妇女和贫困群众。她协助赤水市妇联、民宗局开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培训超千人。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资金扶持下,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赤水竹编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2019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杨昌芹在大同镇成立集生产、销售、加工、培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把培训班搬到乡村,传授竹编技艺的同时,多元发展乡村特色经济,惠及更多村民。

  杨昌芹说:“目前,我们产学研基地有100多位员工,直接解决当地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固定收入,将会返贫。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可以保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活费。基地每年的收入也会拿出一部分给村里的贫困户分红。”

  基地提供灵活上班、在家就业的机会,村民可以兼顾家庭、陪伴子女。每位员工都有一个编号,依据编号进行质量监测,成品出售后,还会以相应的编号反馈质量问题。杨昌芹说,2019年,基地的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随着人员和订单不断增多,更要规范管理。

  对于竹编技术一般的普通员工,杨昌芹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传统工艺流水线,线上的员工只负责竹编的一部分工艺,保证了竹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产学研基地的盈利模式也在改进,融合研学、培训、线上短视频等多种模式,多元化经营。

  脱贫需要特色产业的不断巩固。赤水是远近闻名的竹乡,竹建材、竹纸、竹雕和竹编等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今年的疫情对于赤水来说影响有限,得益于该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产业链上的一环。供应链不易中断,是乡村特色产业独有的优势。

  但凡来到赤水的游客,都要买几个赤水竹编带回去,这已成为赤水的文化符号之一。“文化引领市场,市场养活文化。”杨昌芹表示,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支撑乡村文化,而文化又回过头引领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一种精神遗产,但可以把它生活化、场景化,融入生活,活态传承。非遗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带头干好小而精的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特色经济,发展壮大后,也会像赤水竹编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支撑。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杨昌芹逐步健全团队、吸纳人才,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团队,利益共享。“我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到对的人。我是一个手艺人,要求我在管理上十全十美并不现实,我会把工作中的各个项目分发出去,最后反馈给我汇总。”杨昌芹说。

  在这个过程中,杨昌芹深感农村人才匮乏。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带来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加快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她认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现在要招聘一位岗位上的合适人才要花很大的代价,而且招来后能不能用、能不能适应乡村,还未可知。如果是本地人才,熟悉实际情况,就会好很多。因此,乡村多锻炼本土的年轻人、接班人,才能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减少人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