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乐虫八蜡庙高跷老会”会长马玉岐,代表老会向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无偿捐赠会具、会服457件,其中包括一些老会的文献资料。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长冯骥才先生,天津市各级非遗保护单位,以及西码头百忍高跷、堤头庆云高跷、南门西高跷、刘园法鼓等老会代表出席了捐赠仪式。
天津是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兼具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留存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民间舞蹈就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年,天津人习惯将从事民间艺术活动的群众组织称为“会”,一道会就是一个民间艺术团体。
“高跷”是天津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之一。“普乐虫八蜡庙高跷”(又称“虫八蜡庙高跷”)作为“卫跷”中的代表性节目,兴于清代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70余年历史,传承了七代人,2009年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十分重视和关注各级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工作人员近年曾专门对虫八蜡庙高跷老会会员和传承人进行了采访和口述记录,2021年更是数次深入老会会所开展实地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人对全部会具、服饰和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整理、编目和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并且专门开辟出一间展室,集中展示这批会服会具。下一步,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将组织非遗研究人员对这些实物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考证、甄别和研究,整理挖掘老会传承发展历史,并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天津市民间舞蹈的研究工作。
供稿单位及撰稿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