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专栏 >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发布时间:2025-10-16 13:14 来源: 编辑:科技教育司
信息来源: 2025-10-16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莲运一横路18号 511450

  (三)依托单位: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无

  (五)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

  主任:蒋伟楷

  副主任:黄前程、韩笑

  (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王之纲

  副主任委员:韩国军、金卅

  (七)联系人:韩笑

  办公电话:020-39966388

  传真:020-39962698

  电子邮箱:engineer2@goldensea.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5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平台为定位,致力于解决演艺灯光基础技术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演艺灯光系统设计与研发、演艺灯光系统视效呈现、演艺灯光测试与检测服务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智能演艺灯光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以提升我国演艺灯光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组建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吸纳人才并打造顶尖科研团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文化艺术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依托单位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是首家于中国A股上市的专业演艺舞台灯光企业;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浩洋股份主导产品在“影视舞台灯”细分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被应用于央视春晚、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70华诞文艺晚会、上合峰会、杭州G20峰会,以及巴黎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卡塔尔世界杯、欧洲歌唱大赛、美国超级碗、奥斯卡颁奖典礼等世界各地的国际国内盛事、影剧院和大型演出场所,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科技产品走出国门,带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

  本技术创新中心将组建跨学科国际化研发团队,涵盖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机械设计等核心领域,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实施提供专业支撑。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演艺灯光系统设计与研发

  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演艺灯光设备领域的应用研究,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升产品可靠性及安全性,丰富文化艺术呈现的手段。包括研发高效节能光源技术并优化创新高效多功能光学系统、开发高可靠模块化防水防尘结构与高效散热系统、研制具有高耐腐蚀抗盐雾功能的选材和涂层等技术攻关方向,以及通过物联网、自动化控制与智能算法,构建高可靠、快速响应的智能控制系统和云端运维管理平台,推动演艺灯光从单一设备控制向全域智能化管理升级,推动演艺装备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高效服务于大型文旅灯光项目。

  (二)演艺灯光系统视效呈现

  聚焦演艺场景下的高可靠、低时延、沉浸式的舞台交互体验,研发高精度色彩还原与自适应亮度调节技术,深度融合多模态感知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动态环境下的实时感知与响应体系,实现实时目标定位追踪、视觉特效生成。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与AI智能算法相结合,攻克复杂场景下的精准定位追踪难题,实现目标三维运动轨迹的实时捕捉与光效精准投射,增强沉浸式体验效果,赋能大型演出、文旅演艺、主题公园等场景的交互式光影IP开发,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三)演艺灯光测试与检测服务

  聚焦演艺灯光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评估,重点开展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多维度性能检测技术开发和标准化服务平台构建。通过建立涵盖光学性能、热力学特性、电气安规、声学噪音、环境防护(防水/防尘/防腐蚀)和艺术表现力等的多维度检测评价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检测与校正系统,推动检测方法创新与标准升级;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中国技术方案成为国际通用规范,提升我国在演艺灯光领域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四、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本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队伍以浩洋股份现有主要科研技术团队为主,目前,技术创新中心计划工作人员62人,专业涵盖计算机科学、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负责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蒋伟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总工程师,拥有30多年演艺灯光技术研发经验,主持或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

  副主任:黄前程,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从事演艺照明领域20余年,拥有丰富的照明技术开发设计和管理经验,带领研发团队开发设计了上百款创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副主任:韩笑,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兼检测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舞台演艺照明的测试验证体系构建、CE/ETL/CB/CQC等国际和国内产品认证体系的管理。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主任委员:王之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教授、美术学博士;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擅长文化艺术领域的数字体验设计,文旅演艺科技创新、沉浸式新媒体艺术与空间叙事方法研究。曾担任多项国家级重大文艺演出及活动多媒体设计、导演工作。

  副主任委员:韩国军,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广东省信息存储与编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差错控制编译码技术、存储器件与系统、前沿通信及车联网技术研发。

  副主任委员:金卅,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硕士导师;一级舞美设计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特效委员会主任,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

  委员:

  张庆山,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朱新村,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北京演艺科技杂志社社长、高级经济师。

  曹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王京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电影电视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林,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教授。

  曲国军,中央电视台舞美灯光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照明设计师。

  方毅,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

  文尚胜,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康丽娟,华南师范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光学艺术实验室主任。

  王立辉,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啸,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灯光设计专业教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赖俊斌,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副部长、高级工程师。

  五、机构设置与职能

  本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浩洋股份组建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平台,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下设技术组、项目组、综合组3个组别。主要职责如下:

  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负责制定中心的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确保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全面统筹管理日常运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作流程的顺畅;监督指导各研发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关键问题;同时负责评估和审批研发预算,确保资金合理分配与高效使用。副主任协助主任开展具体工作,并及时向主任汇报工作进展和相应需求。

  技术组:主要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测试验证工作,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积极开展重大专项和专题研究,推动一系列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组:主要负责技术和产品研发项目管理;跟进项目进展,定期向主任或副主任汇报,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管理资源,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项目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综合组:提供全面的行政支持和后勤保障,具体涵盖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管理、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职能。同时,统筹管理检测中心各实验室的资源调配、安全规范、环境维护、基础耗材供应及检测流程的协调支持

  另设专家委员会,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由国内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组成。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研究、运行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技术建议、决策咨询,确保中心高效运作和技术进步。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演艺灯光智能装备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将提供62名骨干人才组建独立部门以专职/兼职方式服务于技术创新中心;在筹建期内,以自筹方式提供1500万元的建设经费,用于场地装修、设备购置、人员工资、专利申请费、材料费等方面;未来每年计划持续投入经费约1000万元,用于保障技术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与研发需求,覆盖科研人员、设备更新、实验材料、技术开发、合作交流等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将在浩洋新总部大楼(地址: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莲运一横路18号)的8楼(约280㎡办公区)和9楼(约2200㎡的检测中心),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约2500平方米的研发、试验及办公场地;并将在现有实验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引进各类先进的研发设备、试验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各类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等,以满足不同研究项目的专业需求。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现代化设备可为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研发条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依托单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