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剧场工艺与演艺空间装备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湖南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元路45号明和产业园410100
(三)依托单位: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四)共建单位:北京北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潭大学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
主任:葛生彦
副主任:郑志荣、刘金刚、庄畅
(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李由
副主任委员:李明富
(七)联系人:桂亚平
办公电话:0731-84029868、18229947868
传真:0731-84029868
电子邮箱:guiyaping@mingheled.com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剧场工艺与演艺空间装备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5年7月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北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湘潭大学共建。中心以服务“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国家战略为导向,聚焦剧场工艺设计创新与演艺空间装备集成两大方向,致力于解决传统剧场空间灵活性不足、装备系统协同性差、运维智能化水平低等行业痛点。围绕模块化空间构型、多模态系统协同控制、数字孪生运维等技术路径,构建可复制的观演空间融合创新体系,实现多功能演艺空间装备系统的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推广。
发展目标: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面向多场景演艺的剧场装备系统智能化、模块化、工程化应用,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程转化能力的演艺空间装备创新体系。
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概况:
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长期专注于舞台机械、灯光音视频系统集成等文化演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具备从核心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到工程实施的全链条能力,拥有丰富的重点项目实施经验和成熟的装备系统研发体系。
北京北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内领先的舞台行业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唯一同时参与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舞台机械项目的企业,专注剧场工艺设计、舞台台上台下设备系统集成与工程化实施。
湘潭大学:机械传动与控制领域优势高校,有多个省部级交叉科研平台,在结构优化、动力学仿真、多系统协同控制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中心提供理论研究、算法开发、仿真验证于人才支撑。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剧场工艺设计创新
旨在突破传统“固定舞台+固定观众席”的局限,通过翻转座椅、隔断、折叠看台等机械构件,构建观众席、舞台区、互动区等功能区的静态模块化组合体系,实现空间的快速部署与高效复位;同时研发升降座台、旋转平台、折叠阶梯等动态可变单元的驱动与控制方案,打造“演出中无感转场”的空间转化系统;引入虚拟现实与观众行为感知技术,对不同配置模式在视野覆盖、声场均匀性、用户体验及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优化场景转换路径与操作流程;最终实现观演空间从静态布置向智能可感的模块化、可重配置形态演进,为多类型演出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空间支撑。
(二)演艺空间装备集成
旨在打破控制不同步与运行不可视等瓶颈,通过多模态协同控制、整体级数字孪生与智能运维技术融合,构建具备精确协同、全链路可视、自适应控制与预测性维护能力的一体化演艺装备支撑平台,实时互联声光电、视频与舞台机械等异构子系统,实现复杂场景下视听与机械动作的精准耦合;基于数字孪生模型,对设备与空间状态进行三维可视与虚实映射;借助多源传感与机理+数据驱动算法,实现常态与极端环境下的性能预测、故障诊断与风险预警,从而全面提升剧场演艺系统的技术完备度与运维智能化水平。
四、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中心团队由48名技术骨干组成,其中专职人员17人,兼职人员31人,随着中心建设进度的不断推进及各项任务的深入实施,部分原本承担阶段性任务的兼职人员将根据任务需要逐步转为专职形式,形成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团队。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葛生彦,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舞台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组技术总工。参与三十余家大型剧场项目的舞台机械设计与研发等多个项目,具丰富设计研发与设备安全检测经验。
副主任:郑志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特圣迪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奥运、冬奥、世博会等重大项目装备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航天基金奖、“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
副主任:刘金刚,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机械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主持多项国家课题,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入选多项高层次人才计划。
副主任:庄畅,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文旅演艺视效呈现共性技术研发与设计工作,专注文化演艺与装备制造领域的新技术集成与工程应用。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主任委员:李由,北京北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CETA舞台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奥运、冬奥、国庆70周年等重大项目控制系统负责人,参与多个国家级剧院工程与标准编制,荣获三等功及奥运筹备优秀个人称号。
副主任委员:李明富,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研究,主持国家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委员:
吴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平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舞美灯光专业学术带头人。
阳波,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智能感知研究院创始人。
黎正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曾进辉,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气学院院长。
刘翊,湘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制造与装备工程系主任。
唐国文,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师,原湖南省歌舞剧院设计师,原省舞美学会会长。
袁依格,副研究员,湘江实验室产业化部副部长。
周晓明,湖南省京剧团舞台美术部主任舞台技师。
五、机构设置与职能
中心作为明和光电的独立部门运行,依托公司在文化演艺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基础,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与运营机制。中心下设技术研发部、项目管理部、综合管理办公室、市场推广部等部门。
(一)技术研发部
负责中心科研任务的组织实施与推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装备样机开发与系统集成测试,统筹年度技术路线、研发计划与阶段性成果产出,为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项目管理部
负责统筹协调技术创新中心各项任务的实施进度与质量保障,承担中心课题项目的日常管理与过程监控工作,确保研究任务按计划推进、节点成果有效产出。
(三)综合管理办公室
统筹内部流程与外部沟通,负责中心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专利运营、软著登记、标准申报与转化路径制定,保障中心运行规范有序。
(四)市场推广部
主要承担科技成果市场化、产品转化、示范工程对接与合作单位拓展等任务,策划中心对外品牌宣传、文旅演艺场景落地推广活动,扩大创新成果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应用范围。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一)研发场地保障
明和光电现有研发、生产及试验场地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具备完整的文化演艺装备系统研发与系统集成条件。其中,划定约1000平方米作为技术创新中心专用办公与试验区域,场地内已配备70余台套高端制造与测试设备,可满足技术研发、样机试制、系统集成测试及方案验证等多类研发任务。
北特圣迪开放500㎡智能控制研发实验室(北京),配置十余套核心控制系统(SEW/丹佛斯变频器、西门子/倍福PLC),为中心在控制系统研发、核心装备测试有力的场地与技术支撑。
湘潭大学共享500㎡机械制造大厅(湘潭),提供十余台科研设备(如五轴加工机床、原子力显微镜、高算力仿真中心、高精度金属粉末3D打印机),支撑数字建模、仿真验证、智能制造等研究。
(二)技术人才保障
中心汇聚了明和光电、北特圣迪的高级工程师与博士硕士等企业技术骨干,以及湘潭大学教授、副教授等高水平科研人员,形成以企业工程实践骨干为主、学术理论专家为辅的多元创新团队,涵盖舞台机械结构设计、系统集成、智能控制、动力学仿真等领域,人才结构合理。
(三)资金筹措保障
依托单位明和光电提供稳定的自筹资金投入,同时北特圣迪配套企业研发资金,湘潭大学提供科研平台与人才支撑。同时中心将积极争取地方专项资金支持,形成“企业投入+政府支持+高校配套”的多元资金保障体系,确保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组织机制保障
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实行“理事会领导、主任负责”的运行机制。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统筹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与重大事项,中心主任全面负责目标落实与日常运行,统筹管理机构设置、运行计划制定、重点研究方向组织实施等工作。
(依托单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