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成果专栏 >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成果
旅游服务智能辅助与质量评价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简介
发布时间:2025-10-16 14:00 来源: 编辑:科技教育司
信息来源: 2025-10-16

  一、基本信息

  (一)名称:旅游服务智能辅助与质量评价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筹)

  (二)通信地址与邮编: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三)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四)共建单位: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欧拉数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副主任:

  主任:王志、

  常务副主任:孙少龙

  副主任:金岩、谭金鑫

  (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黄勇

  副主任委员:冯耕中

  (七)联系人:孙少龙

  办公电话:15911056725

  传真:029-82668382

  电子邮箱:sunshaolong@xjtu.edu.cn

  二、技术创新中心概况

  旅游服务智能辅助与质量评价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5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筹建,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定位,致力于解决全域旅游服务信息协同、旅游服务智能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动态监测优化等行业关键问题,开展旅游服务信息汇聚、旅游服务智能辅助、旅游服务质量监测?等研究方向的技术创新,实现旅游服务智能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旅游服务智能辅助与质量评价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将重点建设旅游大数据空间、文旅垂直大模型及伴游助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平台三大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广,最终形成“信息全联通、服务全智能、质量全管控”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文旅行业实现从数据分散到资源整合、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转型,打造全国性旅游信息枢纽,形成旅游智能交互新范式,树立旅游服务智能化创新标杆,引领行业服务模式变革,以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具有优秀的科研人才、领先的技术成果、先进的实验设备等基础资源,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大数据及智慧旅游管理等领域优势显著,能够为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共建单位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陕西省属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是陕西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市场平台。历经十三年的发展,陕文投集团总资产近260亿元,构建起以影视生产、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为核心主业,以艺术文创、文化传媒和文化商业等为支撑的产业布局,成为全国最具集群优势和发展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之一。

  共建单位陕西欧拉数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于科技部批准建设首批国家级应用数学中心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着力搭建以科学家与企业家共同合作与深度融合的交流与科研平台,开展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三、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方向1:旅游服务信息汇聚

  基于多源异构旅游数据采集技术,开发适配交通票务、景区官网、社交媒体等数据源的自动化高并发采集工具。针对数据格式不统一问题,研发清洗、转换与融合算法,构建智能化信息汇聚平台。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存储与传输的安全性与不可篡改性;应用联邦学习技术,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计算与安全共享。联合旅游企业、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构建旅游信息生态系统,打通数据流通渠道,推动数据共享与协同发展。在实践中总结技术经验,制定涵盖数据采集、存储、接口协议等环节的行业标准,促进旅游服务信息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打造全国性旅游信息枢纽。

  (二)方向2:旅游服务智能辅助

  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智能旅游服务辅助系统。依托大模型实现游客需求的精准理解与分析;结合数字孪生与VR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导览体验。基于历史数据训练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提供个性化方案推荐与动态调整。为旅游企业构建智能运营决策模块,利用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优化资源配置、服务流程及营销策略。持续优化系统自适应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与决策准确性,推动旅游服务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型,树立行业创新标杆。

  (三)方向3:旅游服务质量监测

  基于物联网技术,部署智能传感器与监测终端,覆盖景区、酒店、交通枢纽等旅游全场景,实现游客流量、设施状态、服务行为等要素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取服务质量关键指标,构建融合游客满意度、服务效率、安全水平等多维度的质量监测体系。基于监测模型,建立智能预警与调控机制,实现服务质量异常自动识别与风险预警,并提供精准解决方案,辅助管理部门和企业及时优化服务、防控风险。推动监测技术持续升级,打造技术服务创新高地,全面支撑行业监管与服务质量提升。

  四、研究队伍

  (一)总体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设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2人,其他人员63名,涵盖综合管理部、研发部、数据部和产业化部四大部门,形成多主体协同、多领域覆盖的研发团队体系。整体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融合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实践资源,具备良好的多学科交叉能力与产学研协同基础,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10名,主要负责审议创新中心发展目标、指导关键技术研究、评价科技研究成果、助推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化建议等。

  (二)主任、副主任简介

  主任:王志,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软件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常务副主任:孙少龙,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兼任十余本国内外期刊的副主编、客座主编、编委。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五届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技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副主任:金岩,陕文投云创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资深互联网创业者,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陕西省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西安市新锐企业家。

  副主任:谭金鑫,陕西欧拉数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研究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委员简介

  主任委员:黄勇,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政协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副主任委员:冯耕中,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过程控制与效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西安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

  委员:

  汪寿阳: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金国: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

  余乐安: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吴晓军: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彭进业: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杨裔: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柴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李辉: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

  王方胜:大方集团(西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五、机构设置与职能

  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成立,纳入学校科研基地体系,由学校通过科研院指导设立“中心理事会”进行管理,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管理学院等创新港研究院为中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中心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部、数据部、研发部、产业化部和运营部(缓建)五个部门。中心理事会由西安交通大学领导、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及依托与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事项。中心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负责统筹中心整体发展;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协助主任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同时,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管参与,为中心的技术研究、成果评价与产业化提供专业指导。综合管理部负责行政、人事、科研及成果转化管理;研发部承担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开发任务;数据部聚焦文旅行业多模态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产业化部负责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交流合作;运营部则暂缓建设,未来将负责平台服务的商业化运作。整体架构科学合理,职责明确,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支撑与保障条件

  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拟为本中心的运行提供500平方米场地(西安市交大创新港校区涵英楼5楼),其中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办公区域400平方米,会议室30平方米;同时投入计算和存储服务器等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硬件支撑。

  共建单位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拟为本中心提供2000平的办公区域(西安市文化大厦C座3层)供研发与产业化使用,并为研发与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共建单位陕西欧拉数学研究院拟为本中心提供200平方米的专用办公区域(西安市雁塔区西安交大博源科技广场C座)及旅游服务智能辅助系统和旅游服务质量监测系统相关模型算法训练的算力资源。

  中心将保证每年固定的经费投入,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每年投入50万元,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投入300万元,陕西欧拉数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每年投入50万元;并通过与行业优势企业保持密切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并将其收益用于维持中心的日常运营与发展。

   (依托单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