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 深度解读
深度解读
让信用修复成为助推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砝码
发布时间:2022-11-30 09:09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2022-11-30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的总体要求、工作规范和组织保障等内容。《指南》创新新时期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理念、机制和方法,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的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使之更加契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深层次理解重大意义

  一是有机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信用修复是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信用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市场主体对于信用修复的需求日益增长。《指南》的印发,是对《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的补充完善,是对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制度体系的扩充健全,对于充分发挥信用修复的激励功能、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意义重大。

  二是有效建立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体系。信用修复具有政策性强、关联性高、工作难度大的特点。《指南》系统化厘清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管理、监督、服务三者关联,明晰主动修复和依申请修复两者关系,形成闭环式工作体系。例如,根据信用修复的类型,《指南》对主动信用修复、依法申请信用修复的相关实体条件和程序要求进行了规定;明确信用修复的文书格式,要求信用监管部门依法行权。

  三是有力助推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通过信用修复,切实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救济机制,帮助更多失信主体更加明晰信用的价值和边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文化和旅游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保护合法权益,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诚信的营商环境,更好助推文化和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

  二、多角度把握创新亮点

  一是理念创新。《指南》强调“分类指导”,明确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信用修复的条件、方式和流程,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指南》强调“修复留痕”,信用修复情况是信用信息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依法依规将信用修复情况及时记入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记录,保障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机制创新。创新“主动信用修复”机制,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自动甄别符合修复条件的信用信息,并通过技术手段反推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主动为失信市场主体提供修复服务,切实为市场主体减负,提高信用修复工作效能。

  三是方法创新。《指南》明确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对受理的信用修复申请,要明确告知失信主体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原则、时间、方式、内容等要求。信用修复培训以在线培训方式进行,失信主体须登录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在线培训系统,按要求学习信用相关培训课程,并保存培训记录。

  三、全方位落实工作要求

  一是在推动落地见效上见真功。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有效扩大媒体传播,积极采取工作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迅速掀起学《指南》、用《指南》高潮,切实推动《指南》在全行业信用管理中蔚然风行、落地见效。

  二是在推动因地制宜上见行动。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加强和发改委、市场监管等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联动,将信用管理、行政处罚和信用修复同步考虑、协同推进。

  三是在推动监督检查上见效能。将信用修复工作情况纳入检查评估事项。切实通过自查、系统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监测信用修复工作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改正。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