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期《文化名人访》有幸迎来了两位国际友人,他们是来自荷兰的汉学家吉姆和来自印尼的汉学家翁鸿鸣。
7月,两位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2015“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作为来自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外国学者,他们此行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与乡村经济等等话题。
来自荷兰的吉姆风趣幽默、帅气逼人,年纪轻轻就成为欧盟亚洲研究所项目合作主管;来自印尼的翁鸿鸣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拥有作家、翻译家、摄影师等各种头衔。
吉姆是Bambozo.com联合创始人,也是欧盟亚洲研究所中最年轻的一位从业者。他热爱中国,汉语不够流利,说话中夹杂着英文单词,他打趣说:“要是主持人问我,我无法用汉语回答,我就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翁鸿鸣先生肯定有很多话说’。”
翁鸿鸣是个“老北京”,在北京待了十余年。他游历多国,走过古丝绸之路中的巴米尔高原,在阿富汗当过三年自由记者,还翻译过好多余华的作品……
说了那么多,小文真是掉足了大家的胃口,我们还是去访谈聊吧。
翁鸿鸣,来自印尼,游记作家、翻译家、摄影师。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外国专家,在阿富汗和中亚王国做过三年自由记者,帕茲瓦克通讯社资深摄影记者。翻译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创作作品《零点》 、《分界线》。
吉姆,来自荷兰,欧盟亚洲研究所项目合作主管,Bambozo.com联合创始人。曾担任欧盟对外事务所亚太部职员和欧洲亚洲事务研究所(EIAS)项目协调员。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翁鸿鸣对小文说,他之前曾在中亚五国包括阿富汗做过研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一带一路’对于整个地区来说是一种经济合作的平台。因为很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也盼望着可以学习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迅速发展的经验。”
来自荷兰的吉姆认为“一带一路”是个规模很大的项目,他告诉小文一直非常好奇这个项目会如何影响这些国家和经济。“很多人常和我说‘一带一路’就是跟投资、经济、贸易有关,但是我觉得文化部分特别重要。”吉姆认为,中国政府要把“一带一路”做成一个成功的项目,注重文化部分很关键。
谈到本次研修交流,翁鸿鸣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并且介绍了他的研修主题。因为翁鸿鸣是一个游记作家,他之前在阿富汗待过三年,对中亚其他几个国家也都做了一些研究,对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有所研究,因此,他对“一带一路”的选题十分关注。
来自印尼的翁鸿鸣告诉小文,他目前在谋划一本关于印尼海上边境的书。他介绍说,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岛国,现任总统佐科·维多多上台以后,打算把印尼打造成一个海洋强国,称作“海洋之州”。翁鸿鸣认为,印尼的海洋强国政策跟中国的“一带一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我来参加这次研修,也是想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到底是什么?‘一带一路’这个平台跟印度尼西亚的‘海洋强国’可以有什么合作。”翁鸿鸣如是说。
吉姆向小文介绍了他的研修主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评价中国政府如何渗入新丝绸之路农村经济”。他表示,中国发展新丝绸之路农村经济,不能千城一面,要保持中国西部农村原有的特色。
对于农村借题发展文化旅游,吉姆恰恰认为有点危险。“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我觉得如果农村集中两、三年世界发生巨大改变,这样太快有点危险。”吉姆建议,要保留中国西部农村原有的特色,不能是一股脑儿的发展成一个样子的。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