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内蒙古
内蒙古
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 内蒙古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24-05-09 09:52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4-05-09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古籍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实效。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2008年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有着非常丰富的古籍存藏。现藏汉文古籍、民国线装文献1万余部、近20万册,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约2.3万册,4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北疆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力守护经典,古籍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内蒙古典籍资源丰富而厚重。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第一次全区汉文古籍普查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全面了解全区现存古籍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2020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再次启动全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2023年,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活动,完成近2万册古籍和民国线装文献的普查工作,提升了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水平,有效推动我区古籍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力锤炼技艺,古籍修复水平不断提升。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2012年起全面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建成100余平方米古籍修复室,陆续购置古籍压平机、古籍修复工作台、古籍文献除尘修复工作台等先进、专业的古籍修复设备,持续完善古籍修复室建设。开展馆藏古籍破损情况调研,建立完善的修复档案,规范古籍修复流程,有计划、突出重点地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累计修复古籍2000余叶。2023年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内蒙古传习所”,修复作品荣获全国古籍修复大赛优秀奖。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内蒙古传习所”开展珍贵古籍修复工作,聘请国家级古籍修复专家授课,在不断提升古籍修复人员技艺的同时完成2000余叶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
  着力传本扬学,古籍整理工作持续深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始终致力于在古籍内容提炼、阐释、转化方面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社会。书目编纂方面,出版《内蒙古自治区线装古籍联合目录》《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等著作;影印出版方面,依托《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影印各类文献100余种;专题研究方面,整理《京报》《满蒙八旗装备图》等特色馆藏,提炼蒙古文古籍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史料,目前已经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近10项,出版专著10余部,促进古籍保护成果衍生和转化。
  着力守正创新,古籍活化工作成绩斐然。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古籍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开展古籍活化推广,连续多年开展古籍展览、古籍修复体验等线下推广活动;2021年,将古籍活化与新媒体推广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古籍、地方文献推广活动,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2023年,《几何原本》《京报》两部古籍活化作品获得“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大赛图书馆组“古墨生香奖”和“古韵流芳奖”;2024年,“解锁尘封的记忆 聆听古籍的声音”线上古籍推介栏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度全民阅读优秀项目。2012年至今数字化加工汉文古籍7万余叶、民族古籍17万余叶、地方文献珍本3万余叶。开通“特色馆藏全文数据库”,实现馆藏地方文献珍本网络检索,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的利用率,使更多读者可以一睹珍贵古籍风貌。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充分发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职能,积极拓展工作模式和范围,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内涵,为赓续中华文脉、守护文明基因贡献古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