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这份涵盖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品牌塑造等八大维度的文件,以“全链条支持、多维度发力”为鲜明特征,成为推动四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擎。
“《若干政策》是对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相关部署的细化落实,更是为四川文旅产业‘强体壮骨’的关键支撑。”文件起草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产业作为连接三次产业、贯通供需两端的综合性产业,在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开放中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辐射效应,此次出台的政策聚焦产业融合痛点、难点,以真金白银的支持和精准滴灌的举措,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发展支撑体系
《若干政策》中的核心内容犹如一套组合拳,既立足当下破解发展瓶颈,又着眼长远布局产业生态,形成了覆盖文旅发展全周期的支持网络,标志着四川文旅产业发展进入“政策精准赋能”新阶段。
在规划策划层面,政策直指资源转化关键环节,提出对跨区域重大项目、高水平商业化文旅融合项目的规划策划给予奖补,并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从源头提升项目品质。业内认为,这一举措将推动四川文旅资源从“散落分布”向“整合开发”转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被列为“强基础”的核心抓手。《若干政策》明确提出,符合条件的文旅融合项目将享受省重点项目同等政策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休闲街区的艺术化改造和高海拔旅游驿站建设试点将获得专项支持。在要素保障上,四川不仅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优质项目,还明确文旅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由省级统筹调剂,破解项目落地用地难的障碍。
品牌塑造方面,政策对新获评国家旅游名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国字号”的地区和单位给予奖励,同时支持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非遗集市建设。针对消费升级趋势,政策重点支持红色文旅、康养银发游、研学游等新场景项目,对新引进的高水平演艺、重大文旅消费活动给予奖补。“引客入川”计划和入境旅游激励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四川文旅的市场辐射力。
在经营主体培育上,政策对入选全国文旅企业百强的本土企业给予奖励,支持知名旅游服务平台落户四川,对重点企事业单位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支持。省级文旅商贸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将为企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此外,政策还从文艺精品创作、科技赋能文旅、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具体支持措施,形成政策闭环。
实施产业精准滴灌
“《若干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起草组有关负责人解读时强调,政策并非简单地“撒胡椒面”,而是通过三大创新实现精准发力。
立足四川文旅资源富集但转化效率待提升的现状,《若干政策》鼓励产品、技术、资本等要素高效流动;针对产业链条短、消费场景单一等短板,提出“文旅+百业”融合路径,支持品牌塑造、消费场景打造,强调高品质、个性化发展导向,从供需两端针对性提出政策,增强四川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吸引力。
在对接市场需求精准服务方面,政策直击企业用地、融资、人才等共性难题和个性诉求,对症下药,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发展障碍,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支持。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当前,四川政企研多方力量已迅速行动,为政策落地搭建快车道,各界围绕文旅事业产业发展提出的真知灼见正转化为推动融合发展的实践动能。
四川省旅游学会副会长龚宇建议,让专业运营商、乡村创客成为文旅融合的主力军,通过政策、资金倾斜激发其活力,尤其是省级文旅商贸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需加快落地,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破解文旅项目融资贵的难题。
结合《若干政策》中的人才支撑,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表示,该校正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增设“旅游+文化”“旅游+数字技术”等交叉课程,通过实景化教学和企业订单班,培养能适配文旅融合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机构率先发力。兴业银行成都分行重点布局文旅金融赛道,截至6月末,文旅客户数突破5000户,与全省近三成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立合作。该行创设文旅特色支行、打造文旅金融展厅,如今已成为“金融+文旅”融合的示范窗口。下一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将重点支持红色文旅、古城古村保护、非遗传承等领域,为政策落地提供金融支撑。
从政策出台到多方响应,四川文旅融合迎来了“政策赋能、市场发力、资本助力”的黄金期。业内认为,随着《若干政策》的落地,四川有望加速实现从文旅资源大省到文旅经济强省的跨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