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6年11月8日下午,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召开,宣布该片将定档12月16日上映。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于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该片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这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高超技术,记录“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播出之后迅速走红网络,在B站获得了极高的人气,点击量近200万,豆瓣评分高达9.4分,片中的钟表修复师王津成了网友心目中的“男神”,连片中的“御猫”都成了“明星”。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的成功,是故宫博物院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种“工匠精神”其实是故宫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代“故宫人”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领域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让古老的紫禁城、年轻的故宫博物院日益焕发生机、永葆活力、益寿延年,是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这种故宫精神在时局动荡、艰难维持的历史时期从未间断,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更是日益可贵、历久弥坚。在故宫博物院,像这些文物修复师一样,年复一年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和文物藏品而默默付出的“故宫人”还有很多。单霁翔希望,能有更多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彩展现,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博物院、了解“故宫人”。
导演萧寒表示,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希望大家能够再度关注渐渐被忽视的工匠精神。对于博物馆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
海报分别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别是:明代“锡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竹鹤图轴”、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经过设计师的巧思构图,修复师的身影巧妙的安置在画面中的文物上,若隐若现,画面形神兼备。6张海报设计精巧,极有质感,压轴发布震撼现场。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