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情系寨乡——李惠贞捐赠西南少数民族背扇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16-08-23 11:17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08-23

开幕式现场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情系寨乡——李惠贞捐赠西南少数民族背扇精品展”于8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捐赠项目获批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设立的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是国家对李惠贞女士无私奉献的肯定与褒奖。珍贵背扇的入藏,也彰显了中国美术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艺术的尊重。

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马书林主持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中国海关博物馆馆长倪云,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肖清波,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原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廖开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李友友,香港大学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李美贤,晋德书院小学校长罗美宝等嘉宾,以及本次展览的捐赠者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主席李惠贞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马书林主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吴为山对到场的领导、嘉宾,特别是李惠贞女士、李美贤女士表示感谢,并以作品美、心灵美、无私美组成的大美概括了本次展览,吴为山馆长说到:“希望所有的中华儿女的心,所有爱美的心都会聚到一个点上,让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的事业做好,把国家的事业做好,把人民的事业做好,一心向着未来的美,将美的事业发扬光大。” 

  吴为山继而介绍到,这个展览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李惠贞女士心系祖国,将寄托着千千万万个母亲的殷殷希望和见证着她们心灵美的背扇捐赠于国家艺术殿堂,化为一泓美的清流,汇入伟大民族美的洪流而生生不息。巨川非一源,这种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它以精神的美、形象的美、智慧的美、创造的美书写着美丽的中国。

香港大学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李美贤致辞

  香港大学教授、敦煌研究院特别研究员李美贤女士介绍了本次捐赠展的缘起,她呼吁到:“今天,这么多背扇回归了我们的祖国,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我更希望将来更多人能像李惠贞一样,让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致辞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女士对促成此展的李惠贞女士、捐赠者李美贤女士的义举表示了感谢,特别对中国美术馆长期以来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保护工作表示感谢,她说:“中国美术馆不仅接受了捐赠,还成功地申报了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并成功的举办本次展览,这是中国美术馆为保护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品做出的又一个贡献,所以我特别感谢中国美术馆。” 

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主席、本次展览捐赠者李惠贞致辞

  本次展览的捐赠者李惠贞女士说:“我也很高兴能成功地把我所收藏的民间珍贵的艺术品送回祖国的怀抱。”她表示:“这些作品除了体现少数民族妇女边带孩子边劳动的智慧外,母亲的一针一线缝上了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未来的祝福。为了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我决定将这批刺绣背扇赠与中国美术馆,在李老师的引见下,感谢中国美术馆答应妥善保存这批艺术品,作为国家美术馆的永久藏品。今后我希望透过展览和讲座让普罗大众得以欣赏的同时,也为专业人士提供研究、观摩的机会,让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及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吴为山向李惠贞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展览中,来自西南四省二十多个地区、八个少数民族的精美背扇集中亮相,让观众尽享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盛宴。这些珍贵的民族艺术品均来自香港“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主席李惠贞女士的捐赠。她从海外收藏回大量西南少数民族背扇后,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其中的1770件。如此大规模、高品质的民间美术捐赠,是对国家与人民、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次巨大贡献。吴为山馆长说:“中国美术馆,以美的事业为崇高使命,我们在收藏美的作品之同时也领下美好的心意。” 

  捐赠展以“情系寨乡”为题,一方面意在通过这些技艺高超、纹饰精美的背扇,让人们感受到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用美好情感和伟大母爱织绣起来的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另一方面,“情系寨乡”也寓示着李惠贞女士慷慨出资收藏并无私捐赠给国家惠民的人文情怀与拳拳爱国心。她又如同一条七彩的纽带,联系着寨乡与华夏儿女之间的情愫。 

嘉宾合影    

  海外遗珍重回祖国 

  李惠贞女士,是香港百老汇摄影器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百老汇慈善基金董事长、福慧教育基金会副主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义务工作已20年。她曾不远万里自费十几次往返加拿大和四川大凉山之间,给无数凉山孤儿和贫困学子送去母亲般的温暖;也曾于汶川地震期间,捐助千万元物资。鉴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对近年大量流失到海外的民族文物感到心痛惋惜,在好友香港大学李美贤教授的联络下,从美国收藏家手中收藏一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背扇,并将其中1770件背扇,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批送到中国美术馆,作为永久收藏。这些背扇分别来自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的八个少数民族,尤以贵州织金、纳雍、黔西等地的苗族背扇数量最多最丰富,制作年代跨越清晚期到上世纪80年代,很多宝贵的刺绣珍品如今已不可再生。 

  李惠贞女士用自己的善行义举,使大量遗散海外的少数民族织绣艺术回归祖国,意义非同寻常。它为中国美术馆少数民族织绣艺术的收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同时,中国美术馆也会成为这批辗转于海外的民族文物的最美的归宿。

展览现场的背扇制作

展览现场的背扇制作

  最大规模的背扇捐赠 

  背扇,也叫“背儿带”,是少数民族妇女们在赶集或劳作之时背负婴儿的带子。背扇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呵护幼小生命的保护体,更是母亲与孩子紧密的连接。因此,背扇在浓浓母爱的倾注下,被装饰得无比精致、美丽。从色彩搭配到造型艺术,这些以织、绣、染、镶、绲工艺制成的背扇,是用爱交织成的美丽画卷,不仅彰显了母爱的光辉和妇女们高超的技艺,更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最集中的展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美丽的背扇、服饰越来越显得珍贵而不再复得。 

展出的背扇

展出的背扇

  背扇既是西南少数民族劳动妇女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本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形载体。妇女们用自己的慧心巧手,把对生命的呵护、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自然万物的热爱都融入到小小的背扇之上。理解了它们,也就理解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以苗、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背扇,分别以本民族崇信的鱼、桐子花、石榴与榕树花、混沌花、蜘蛛等,暗喻阴阳相交,枝繁叶茂,子嗣绵延。同时,又附加了诸如香囊、流苏、亮片等饰物,同样是为了避邪护生。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忆主要来自心口相传的故事传说、诗歌,及以服饰纹样为代表的象形图案之中,即所谓“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背扇中,那些被称为“弥埋”和“浪务”的抽象纹饰,即表示苗族人跨越高山大河,一路南迁的历程。这些沉重的记忆被抽象化后定格在背扇之上,籍此熏陶后辈,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美上加美的展览 

  徜徉于展厅之中,一件件异彩纷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背扇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织绣艺术的宝库。在中国美术馆五层的中央展厅,幽雅的靛蓝色背景、巨幅的贵州苗寨图片,用木架结构模仿侗寨民居搭建出展示区,以及用竹竿悬挂起的精美背扇,令观众一迈入展厅便有置身于西南寨乡之感。而陈列其间的古老的苗族织布机、编带架、各种植物染料以及绣花工具,则让观者对这些融入了伟大母爱和巧思的精湛技艺有直观而全面的了解。此外,展厅中还设置了背扇模型,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系绑。 

  本次展览,从李惠贞女士捐赠背扇中精选150余件,以飨观众。这既是一次民间艺术的视觉美旅,也是充满爱与奉献的展览。正如吴为山所说:“人间最美的是亲情,人间最爱的是母爱!当母亲将这情和爱以一针一线绣出来,成为美丽的图案,那么这便是美上加美,是人间的至美!”在此,特别感谢李惠贞女士的无私奉献。她这种爱国行为使我们能有机会欣赏这些数量巨大且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希望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国家艺术品收藏贡献自己的爱心。(来源: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