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湖北省文化设施新项目不断增多,投入进一步加大,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具体表现在:
一、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连创新高
“八五”期间,全省文化设施建设实际完成投资为3.36亿元,“九五”期间达8.058亿元,净增4.698亿元,增长139.8%。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全省文化设施发展势头更加强劲。2002年,投资9100万元、建筑面积达17946平方米的新湖北剧院工程建成交付使用;2003年,总投资达2.33亿元、总建筑面积达36832平方米的湖北省博物馆扩建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目前,楚文化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整个工程预计2005年可以全部竣工。
近年来,抓住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将于2006年在湖北举办的大好机遇,湖北省文化厅党组在2003年提出的“2003——2006年全省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中,有5项是文化设施建设,其中投资达6亿元的武汉琴台大剧院工程、投资达1.2亿元的湖北省艺术馆工程去年相继开工,宜昌市、黄石市、襄樊市、荆门市4个分会场的新建场馆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宜昌市图书馆、黄石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项目已纳入地方的建设计划之中,有的已开始启动。在未来的3至5年内,全省文化设施面貌将有一个大的改观。
二、 标志性文化项目注重与艺术性的协调
在大型文化项目建设中,特别注意其标志性和艺术性的协调,力争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使之成为造型独特、内涵丰富的优秀建筑作品。如“八五”期间建成的武汉市杂技厅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可供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表演区的圆形舞台按国际标准设置,以表演杂技、马戏为主,兼顾歌舞、服装表演及小型体育比赛等多方面要求。“九五”期间建成的武汉市图书馆工程,主楼高14层,其外观造型采用对称退台式结构,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和谐统一,颇具“书卷气”,已成为江城武汉一充满现代气息的公共设施。3年前投入使用的新湖北剧场工程,周围荟萃了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湖北省图书馆、首义广场等一批文化设施,其外观设计突出“黄鹤、鼓琴、歇山”之意,以现代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整个建筑造型似黄鹤展翅般轻盈,如鼓琴合奏般协调,构成形象鲜明、特色浓郁的艺术宫殿。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博物馆工程,由已建成的编钟馆与即将竣工的楚文化馆和正在建设中的综合陈列馆组成,形成“一主两翼”的品字型布局,并集中反映出古代楚国建筑风格特征。
三、政府投资力度大,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近几年来,湖北省政府先后投资修建了湖北剧场、湖北省博物馆、省艺术馆等工程。3个项目总投资达4.46亿元。各级政府对兴建文化设施的热情不断高涨,武汉市、黄冈市、仙桃市、荆门市等都分别建设了重点文化设施。在“十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实施的“两馆”(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工程,湖北共有23个项目列入计划,国家补助只有915万元,而全面完成这些项目全省总投资将达3845万元。各级政府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自筹建设资金,以确保这些项目建成。同时,省财政每年还拿出200万元用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已累计投入3400万元。从“十五”开始,省财政每年新增200万元,用于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
上一篇: 六省联合成功举办文化统计培训班 |
下一篇: 2004年甘肃省图书馆困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