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千百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少数地方已经实现了小康。来自统计局的数据,1997年我省居民消费水平已达2千余元,特别是农民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势头。在居民消费生活迅速增长的当今社会,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呈现出:收入增速加快,居民生活结构迅速优化,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文化消费作为居民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占有一席之地。
文化部门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也开始关注和加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引导。他们认准农村文化工作应向村级延伸,利用自己的优势集资料发信息,迎合农民求科技快致富的心理,把农科、商贸与文化广场活动结合在一起。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1.由过去被动参与型转变为主动消费型。2.由旁观看热闹向主动营造气氛转变。3.由单纯型向多元型转化。以自娱自乐为主,以健身为出发点,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活动形式已被群众广泛接受并传播。
然而,仅从农民的消费环境、消费范围、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和层次来看,仍可用环境局限、范围狭隘、方式单一陈旧、物质消费丰富精神消费贫乏等概括。
截止到1998年,我省人均拥有藏书册,年图书购置人均1.1元钱,农村会更少。文化站是活跃农村、山区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虽能遍布全省绝大部分乡镇,终因经费少得可怜,有的地方连人头费都不够,无法开展活动,有的已名存实亡。“农民富了,电影跑了”这反映了农民失望的心情。呼吁多年的电影缺少农村题材、科教题材的现状至今没有太大的改观。农民文化中的惰性因素。由于文化贫乏造成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有所抬头,赌博案件上,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并从农村涌入城市,由此而引出的闹剧令人啼笑皆非;婚姻文化中早婚包办闹洞房等旧习只图一时的热闹粗俗难奈;宗教文化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出现了不安定因素等等,许多不健康的现象均源于文化贫饥,农民文化中的惰性因素日益成为农村发展与建设的障碍,而其中负面效应还远不如此。
现实的文化消费就是这样一方面表现为群众精神文化贫乏,人们的业余文体活动主要内容是看电视、打扑克和下棋。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又作为“软需求”受到冷落,降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人们对文化消费的渴求与文化消费理念偏差之大可见一斑。因此,在不断改善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和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不容忽视。培养居民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健康向上亦是加大精神文化消费的关键。
上一篇: 河北三市文化产业开发状况调研 |
下一篇: 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注重演出效益,加大创收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