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全省基层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共有文化机构5062个,从业人员17692人,分别比2000年减少794个机构,增加1606人。其中,艺术表演团体84个,从业人员4676人,分别比2000年减少14个和913人;艺术表演场所65个,从业人员773人,分别减少29个和减少191人;公共图书馆141个, 从业人员1869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12个和150人;文化馆(群艺馆)201个,从业人员2395人,比2000年增加3个机构,减少322人;文化站4515个,从业人员5287人,比2000年增加848个站,减少518人。以上数据表明全省文化机构人员有所调整,艺术表演团体机构的精简和布局的调整,使结构更趋于合理,而公共图书、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逐年增加,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四川省文化事业费持续增长。2005年全省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5.3亿元,比2000年增加3亿元,其中文化增加2.2亿元,文物增加0.8亿元。五年间,文化(文物)事业费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8%。2005年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4.85元,比2000年人均文化事业费2.24元,增加了2.61元。但是,2005年全省文化事业费4.2亿元占财政支出895.2亿元的比重0.47%,与2000年的0.43%相比,比重仅增加了0.04个百分点。
四川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十五”期间,全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20.2亿元,建设规模达82万平方米,建成了成都市图书馆、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南充大剧院、绵州大剧院、广安市图书馆、宜宾市图书馆、绵阳市博物馆、遂宁市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重点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56个,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全省共建成100个乡镇示范性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省内较发达地区基本做到乡乡有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普及率达到30%。积极发展“乌兰牧骑式”文艺演出队,为78个少数民族县和贫困县配备了流动文化服务车或流动电影放映车。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一县、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车”。
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启动有力。扎实开展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送图书下乡”工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和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自2003年启动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来,全省已经建立了117个示范性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十五”期间,全省共放映农村电影115万场,平均每个行政村每年放映电影4.2场,农村电影覆盖率达80%,35%的村实现了“2131”工程目标。全省“送书下乡”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先后向18个贫困县赠送书籍32万余册。
四川省坚持基层文化工作重心下移。大力开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广农村文化“细胞工程”和苍溪“庭院文化”模式,发展农村文化户,群众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共指导农村文化户36591个、组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685个。在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调演中,全省共获得3金5银2铜的优异成绩。全省各艺术表演团体坚持送文化下乡,“十五”期间,共演出63584场,活动遍及全省各市州。在省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连续5年开展文化列车活动,受到中宣部表彰,已成为我省文化下乡活动的品牌。
四川省以创促建,提高基层文化工作水平。“十五”期间,全省共建成文化先进县75个(其中国家级文化先进县16个),文化先进乡镇456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1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62个。通过以创促建这一抓手和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