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设施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和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市建设的基础。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对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对宁波市文化设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宁波市文化设施发展现状
2000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目标,宁波市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设施布局逐步改善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市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0个,群艺馆1个,文化馆11个,影剧院15个,青少年宫6个,老年活动中心3个,各类文化广场8个,电视台9座,广播电台9座。同时,东海明珠工程、村落文化宫建设稳步推进,拥有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115个,覆盖率达83%,村落文化宫达到746个,社区文化宫152个,村级文体活动场所2712处。从中心城区到县(市)再到各村镇,都有不同等级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布局逐步改善。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艺术表演场所(所) |
10 |
10 |
9 |
11 |
9 |
6 |
公共图书馆(个) |
9 |
9 |
9 |
10 |
12 |
12 |
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万册) |
185 |
193.2 |
204.5 |
238 |
264.1 |
302.7 |
群艺馆、文化馆 |
12 |
12 |
12 |
12 |
13 |
12 |
文化站 |
151 |
11 |
11 |
164 |
146 |
145 |
博物馆、纪念馆 |
8 |
6 |
6 |
6 |
6 |
6 |
电影院(个) |
47 |
43 |
20 |
13 |
15 |
10 |
本表统计数据不包括教育部门管辖的文化设施和民间投资的文化设施。
(二)投入力度不断加强,设施规模有所扩大
“十五”期间,宁波市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总投资达到9.62亿元,投资额超过了前50年的总量,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各县(市)区、各乡镇街道也落实了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强了“三馆一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和村落(社区)文化宫的建设。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超过7.8万平方米,藏书量约302.7万册;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用地面积超过13公顷;文化馆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用地面积超过7.4公顷;影剧院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用地面积超过10公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在旧城内基本覆盖。
标志性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宁波市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以“三江文化长廊”为核心的“八大文化设施”。目前,大剧院、高教园区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月湖一期工程等建成投入使用,博物馆、群众艺术中心、天一阁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抓紧进行。同时,对逸夫剧院、宁波图书馆、宁波影都等设施进行了改造,完成了宁波歌舞团团部扩建、庆安会馆维修、白云庄浙东学术博物馆等工程,提升了城市形象。“三江文化长廊”核心地段基本建成,成为富有宁波特色的集文化、旅游、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文化新亮点、旅游新景点和娱乐新热点。
近年来,宁波市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应得到一些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无论是与兄弟城市相比,还是从百姓的文化需求看,宁波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如宁波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要远低于深圳、厦门、大连和青岛等城市(见图1)。在影剧院方面,宁波市每34.2万人才拥有一家影剧院,每400个人才有一个座位,要低于青岛、深圳每6.5-7万人拥有一家影剧院,每90人一个座位的水平。博物馆体系也不够完善,其数量、陈列内容质量等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少儿游乐场所缺少区一级的结构支撑。城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对外开放和文化大市形象的需要。
(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设施布局不尽合理
一是中心城区与县(市)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尤其是老三区;二是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北部地区发展相对较快,而南三县发展比较落后;三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主要分布在各县(市、区)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设施配置明显不足;四是新老城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区文化设施主要集中在老三区,镇海、北仑、鄞州、东部新城等城区的文化设施配置明显不足,各县(市)的新老城区之间设施布局也存在着同样的失调。
(三)投入力度尚待加强,项目建设有待推进
“十五”期间,宁波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开展了文化大市的建设。每年财政不断扩大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但文体广播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并不快,2001年为2.03%,到2004年才上升到2.06%,到2005年又下降到1.76%。从各地调研情况看,不少地方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执行的力度很不够,有些县(市)甚至对已经列入规划的文化设施迟迟不动工,支持力度尚待加强。同时由
表2 2006年宁波市分县(市、区)市文化设施情况表
|
全市 |
市区 |
其中:鄞州区 |
余姚 |
慈溪 |
奉化 |
象山 |
宁海 |
艺术表演场所(所) |
6 |
4 |
|
1 |
|
|
|
1 |
公共图书馆(个) |
12 |
7 |
1 |
1 |
1 |
1 |
1 |
1 |
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万册) |
303 |
184 |
28 |
30 |
32 |
15 |
22 |
20 |
群艺馆、文化馆 |
12 |
7 |
1 |
1 |
1 |
1 |
1 |
1 |
文化站 |
145 |
57 |
20 |
21 |
20 |
11 |
18 |
18 |
博物馆、纪念馆 |
6 |
3 |
|
|
2 |
1 |
|
|
电影院(个) |
10 |
7 |
1 |
|
1 |
1 |
|
1 |
于重视程度不够和体制改革滞后,文化设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表3 2001—2005年宁波市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文体广播事业支出(万元) |
24759 |
29879 |
37694 |
45724 |
57554 |
占财政支出比重 |
2.03% |
1.99% |
2.01% |
2.06% |
1.76% |
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2.13% |
2.06% |
2.09% |
2.12% |
2.17%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老百姓的关注和重视。当前,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二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现实需要。2004年,宁波在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其中企业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一,制度竞争力排名第二,结构竞争力排名第四,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七。而文化竞争力和社会交流指数在所排名的城市中处于较落后的位置,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设施需求日益加剧的内在需要。“十一五”时期,宁波市人均GDP将处于5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区间,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际化、市场化整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新阶段,这必将带来人民消费结构的极大变化和消费层次的不断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财政有能力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文化大市”目标的提出,说明宁波市已经到了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时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重视文化发展。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宁波市的先进文化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人力资源更加丰富,争取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目标的提出,对宁波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市未来文化设施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设施配置的层次化,用以满足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二是设施配置的差别化。首先,老年人文化活动设施以社区(村落)为重点,市区两级为提升,以方便使用、就近活动为原则。社区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和集中绿地相结合,以促进交流、提高社区文化氛围为宗旨,针对老年人活动的特点,增加室外活动场地,适当设置棋牌室、图书室等室内设施。其二,青少年文化活动设施以市区两级为重点,社区为补充,以集中资源、提升档次为原则,突出优势性、集中性的特点,并与教育、培训设施相结合。三是大型设施的综合化。四是文化载体的数字化。五是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一)从规划布局上,要积极构建“一核三圈层”的空间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规模适当、运行高效的要求,采取中心集聚和平衡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一核三圈层”的空间布局。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平衡性,方便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
(二)从项目抓手上,要加大建设五个“一批”工程
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以一批综合性、专题性和特色性文化设施为载体,以一批历史文化遗存为支撑,以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为节点的文化设施网络系统。
(四)从管理体制上,要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和机制
一是要坚持规划先导,进一步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用规划这个龙头,确保文化设施建设的有效落实和合理布局,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设施不足甚至被挤占的现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宁波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有利条件,尽快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保障规划得到有效实施,促使文化设施建设的畅通无阻和井然有序。二是要建立项目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建设实施。三是要建立项目决策机制和评议机制。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五)从舆论营造上,要促使全市上下提高对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设施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要结合宁波建设文化大市、打造“三江文化长廊”之机,大力宣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达到“全民共识、领导先行”的效果,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文化设施建设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文化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市民对文化设施建设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监督具体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出现问题能做到及时反映、快速解决。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