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务司
财务司
信息化与甘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8-07-07 14:56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8-07-07

  博物馆事业是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全省现有文物部门管理的各级各类文物收藏单位100余家,馆藏文物42万余件,这些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西北民族历史的丰富画卷和档案,它们基本集中排列在丝绸之路沿线上。犹如一线穿引的颗颗明珠,使甘肃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丝绸之路博物馆体系。 

  面对二十一世纪初博物馆发展的崭新局面,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举措、新任务的需要,使甘肃博物馆事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已不仅仅是博物馆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和藏品增加的问题,更重要的关系到文化遗产事业理念的更新、工作思路的改变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乃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因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着巨大变化。对行业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更是大势所趋。由于甘肃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上文物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历史文化遗存,距现实较远。因此,在全省文博系统内部,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性也不强。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甘肃列为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试点省份,由国家提供经费支持,进行馆藏文物信息化建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物保护任务繁重、经费短缺、人才匮乏、管理手段落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每个文博工作者都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促使大家对文物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重新作了定位。我省文博工作者深深认识到,文博信息化是文博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加强文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古老的文化和最先进的管理科技相结合,必然开放出无比绚丽的花朵,为我省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光明道路。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和系统运行,信息化为甘肃博物馆事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基础工作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甘肃博物馆行业由于资金不足、设备陈旧、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理念和手段都较落后封闭,文物藏品的管理与保护亟需加强和改善。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过去文博行业对文物资产管理、藏品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一直处于手工登记状态。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各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藏品数量往往模糊不清,既是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的基础,也是认识国情的基础。经过我省广大文物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特别是2002年进行的全省文博单位基本情况普查,我们大致摸清了全省馆藏文物的家底。从全局角度来说,我们鉴定出110985件(组)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知道了它们的分布和大致分类,为1700余件一级文物建立了纸质档案。但具体到每一件珍贵文物,我们所能掌握的信息则是非常匮乏的。有许多文物的必要指标项信息甚至是不全面、不准确或不科学的。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用现代的手段强化和改进文物基础工作。运用先进的技术,我们建立了全省的馆藏文物数据库,为每一件珍贵文物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对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有了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实现了基础工作的现代化。只需鼠标轻轻一点,文物信息资料就会呈现在你面前。届时,文物收藏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还能够解放原来粗放管理状态下浪费的大量人力资源,提高研究、陈列、布展、教育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规范化 

  规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作出统一的规定。具体到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对藏品管理所涉及的全部信息数据、工作项目制定一套统一的定义和程序。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文物收藏单位特别是中小型单位收藏的文物往往管理不善,没有完善的藏品挡案,登记方法各异,文物遗失了也无案可查,给文物丢失后的破案追索带来很大困难。现在全省按照统一、科学、规范的形式,对11万多件(组)珍贵文物少则几十项,多则逾百项的信息指标予以采集录入,并拍摄了影像资料。这些统一、科学、规范的指标项,把文物所蕴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信息发掘出来保存在同一个数据库中,要求的指标项是标准规范的,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全方位的,所体现的研究成果也是最新的。这就为不同的观察者从不同的知识结构、信息层面和学术视角来了解、研究文物提供了方便。 

  (三)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科学化 

  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的建成,使文物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极大程度地提高。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旨在用数字化手段调查、完善我国文物、博物馆领域的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以往组织一次文物展览,需要进库房挑选,而对文物的每一次扰动都是一次不可逆转的伤害,尤其是对于纸质等易损文物,有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现在有了数据库,组展可以在网上进行。文物的名称、图像、大小、年代等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一目了然,因组展对文物的损害降到了“零”。我们已经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如以往在制定馆藏文物的修复方案时,需要对文物受损的情况进行调查,按以往的做法,必须要到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中实地调查。我们现在如要制定青铜器文物的修复方案时就可利用数据库,从中查找文物受损情况,不仅十分便捷,而且资料也翔实可靠,还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004年,我们在为新建的中国财税博物馆提供文物展品时,也是利用数据库,查找到了最为适合他们展览主题的文物,受到了对方的好评。可以说,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的前景一片光明,我省敦煌研究院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壁画存储、病害治理和虚拟漫游上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信息化促进了博物馆藏品利用方式的多样化 

  文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科学、历史和艺术信息的载体,人们保护、管理、研究、利用文物,其实就在于尽可能地保存与发掘蕴藏于文物之中的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对文物的利用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的物质实体的利用。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使我们有条件为文物的利用开辟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设虚拟的网上博物馆。“甘肃文物”网站中,设计有“网上展览”这一栏目,就是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完整呈现一般实体博物馆所共有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功能的非具有实体空间的虚拟博物馆。信息化也使我们在文物宣传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利用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互联网宣传文物政策、传播文物知识、提供最新信息。这些方式的运用,有效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欣赏甘肃文物的精华、了解最新的资讯资料,是文物有效利用方式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文物信息网络和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了文物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过去,我省一些基层文物收藏单位的管理人员由于业务知识不足,工作条件较差,对所保管文物的保管条件要求知之甚少。这近年来,通过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实践,在文物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他们对文物藏品的登记、建帐、保管和相关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是一种继续教育的途径,有效提高了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以甘肃省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信息化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博物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文物局   邵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