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务司
财务司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全覆盖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全覆盖
发布时间:2008-08-18 11:16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8-08-18

自2002年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来,上海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要求,积极依托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有关政策,结合东方信息苑这个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服务网点建设,努力打造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通过拓展共享渠道,扩大资源供给,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市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得到了市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按照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和文化部的工作要求,上海市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较快形成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各级中心和服务点1106个。其中市级分中心1个,区县支中心19个,建在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基层服务点100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611个,建在社区信息苑340个,建在市和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大学、高级中学、部队、企业、监狱、寺庙等共35个。从分布情况看,区县支中心的覆盖率已达到100%;街道(乡镇)级基层服务点共149个,覆盖率为71%;行政村基层服务点611个,覆盖率为33%。

上海市采取“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依托社区信息苑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结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和本市大力推进的农村信息苑建设,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得以快速推进。这避免了社区、农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复建设或多头建设情况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在东方信息苑服务平台支持下的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文化共享工程与东方信息苑整合在一起,实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了各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源,结合自身网络平台的优势,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服务,为市民打造了家门口的数字家园,其主要做法是:

1、在服务上坚持公益性。社区居民只要通过所在街道(乡镇)确认身份后,即可到东方社区信息苑免费领取“公益卡”。未成年人也可领取“公益卡”,但必须由家长确定每天的上网时间,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限定在晚上6点前,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限制在3小时以内,如超过时间电脑就会自动关闭。

2、在设计服务项目上注重针对性。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设计了众多服务项目与产品。例如,为未成年人制定“上海百万青少年绿色网上行动计划”,建立中小学生“校外数字课堂”;配合市政府实事工程开展“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为本市百万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网上学习、医疗保健咨询、健康讲座等信息服务;开展失业困难人员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现场就业咨询服务;与上图讲座、“东方讲坛”合作,为市民提供网上直播,扩大了讲座的受众面。

3、在服务内容上注重多样性。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电子政务、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大量正版影视片、体育赛事直播,以及网页设计、动漫创意、益智游戏等服务;开通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网上公共文献目录查询系统,开办了“网上图书馆”。举办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操作技能等公益培训,为本市各级政府发布信息,承担“数字信访”、“市民信箱工程”。还提供文化、旅游票务及公用事业“付费通”等便民服务。

目前,东方社区信息苑与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施“一站式”服务后,每天上座率均在75%以上,许多信息苑(即基层服务点)高峰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排队现象,受到了青少年、中老年人及社区就业援助人员的欢迎,已成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新热点,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发了《老百姓的数字家园——上海建设社区文化阵地信息苑侧记》长篇通讯稿,向全国介绍了社区信息苑(即基层服务点)这一体现主流文化精神、贴近社区居民需求的新型服务场所,并对其丰富、公益的服务功能和活动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在社区信息苑(基层服务点)内享受绿色和阳光服务的居民纷纷以感谢信、赠送锦旗等方式,表达他们对这一政府公益性项目的感谢之情,并称之为“社区居民IT生活新天地”、“再就业家门口学习辅导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亮点”。2007年6月12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浦东新区张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地视察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信息苑(基层服务点),并勉励说:“用信息化服务群众,丰富生活,这是造福百姓”。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