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省文化设施建设发展看改革开放30年成就
山西省文化厅财务处 王晓龙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30年,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这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30年,也是文化稳步发展的30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的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成就举世瞩目。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文化也实现了由发展文化事业向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飞跃,成就同样喜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文化产业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新名词频频闪现,正是对这一变化和成就的集中反映。回顾30年来我省文化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一系列发生在文化领域内的变化,让我们在驻足凝眸间看到的是一个前进中的文化山西。本文将从我省文化设施建设和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来反映30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文化强省战略构想逐步确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时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对文化的认识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新的更高的定位,“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同时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0世纪末, 站在新的起点,面对社会多元活跃的态势,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打造山西文化强省新形象的战略构想。200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在继续挖煤的同时“挖”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2003年8月,我省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出台,2007年,《山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向全社会印发,对各级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
“十五”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从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和切实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出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山西省文化厅依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积极研究和制定《山西省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思路。各级政府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省上下掀起了一次次文化建设的高潮,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1982年,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山西大剧院项目便由山西省计委批复立项,但因资金等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开工新建。进入新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两项省级文化重点工程经过设计、公示、招标,分别于2008年7月和8月正式开工建设。山西大剧院项目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7.3万㎡,工程总投资7.9亿元,内设主剧场、音乐厅、多功能小剧场、排练厅、琴房、演播室、展台休息厅等主要功能用房,建成后可满足大型歌剧、芭蕾舞剧等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需求。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占地12.1万㎡,总建筑面积约5万㎡,工程总投资3.5亿元,建成后总藏书量可达700万册,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阅览,内设藏书库、多功能厅,报告厅、各种阅览室。山西大剧院和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我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对改善省会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文化品位,构建省内外以及国内外文化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对促进我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呈现良好势头
“十五”以来,全省各市积极规划和建设与城市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太原市图书馆新馆 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1万㎡,开设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13个阅览室,设计藏书200万册。长治市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18亩,总建筑面积9677㎡,总投资3214万元,设计藏书80—100万册,开设不同特色的阅览室、视听室、多功能展厅、学术报告厅及多功能培训室,阅览座席1200个,读者休息座位320个,还设有45个对外服务窗口,有力的促进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进入“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市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市级重点文化项目列入规划和建设。阳泉市将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建立目标责任制,投资1.16亿元,建起了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的阳泉市文化中心,占地面积2.17万㎡,总建筑面积3.05万㎡,是阳泉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此外,阳泉市还先后筹资近1000万元,对阳泉市群众艺术馆、阳泉市艺术学校、阳泉市影剧院、市直专业剧团等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阳泉市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新建和改扩建,为全市人民提供了高品位的文化阵地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同市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发,2006年市委、市政府投资近亿元将原展览馆改造为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文化活动场所。图书馆从过去租用场地和只有20多㎡的阅览室到现在建筑面积达5000㎡,从过去年购书经费只有6万元到2007年全年购书经费32万元,从过去只有30多个阅览座席到如今可同时容纳读者400人,一举结束了大同市图书馆20余年在外租房办馆的历史。
朔州市以建市20周年为契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方向,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列入市级重点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致力于建设多功能、全方位、高起点的公众文化活动场所。朔州市图书馆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5650万元,占地面积4.67万㎡,建筑面积1.49万㎡,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789万元;朔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集观演、展示、文娱活动为一体,计划总投资1.4亿元,建筑面积4万㎡,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两项重点文化工程都力争在2010年投入使用。此外,朔州市还计划将建筑面积为6738㎡的博物馆改建成市群众艺术馆,目前工程也基本完工。
四、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十五”期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 我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夯实基层文化工作,争取中央补助我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52个,建设总规模8.2万㎡,累计完成投资610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18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231万元。中央补助政策的出台和补助资金的投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大激发了各级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各地掀起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新一轮高潮,汾西县图书馆、天镇县文化图书馆、长子县图书馆、曲沃县文化馆、交城县文化图书馆、岢岚县图书馆、柳林县图书馆、永济市文化图书馆、垣曲县图书馆等一批县级文化设施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晋中市榆次区文化中心2003年底竣工,中心占地面积1.3万㎡,建筑面积3.03万㎡,总投资1.03亿元,中心设有会展中心、图书阅览室、图书影像超市、五音广场,活动中心、培训中心、电影厅、大剧院,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十五”时期我省县级文化设施的一个标志性工程。
进入“十一五”时期,省文化厅继续争取中央支持,并积极争取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省级彩票公益金引导和推动县级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初,《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省级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管理指南》出台,利用省级彩票公益金资助县级文化设施工作正式启动。夏县为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仅靠县级财力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困难,资助政策的出台极大的调动了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夏县人民政府加快了县文化中心的建设进度,并将文化馆、图书馆列入2008年度重点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5000余㎡,县长亲自负责,力争年内投入使用,使当地人民尽早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在目前我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仍然以“政府买单”为主的背景下,彩票公益金的引入对如何利用社会资金繁荣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重大的突破,对引导全社会关心文化、共同建设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也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近千万元资金用于县级文化设施建设,与省级彩票公益金等形成合力,增强了省级对县级文化设施建设的调控力度。
在中央和省级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积极规划和建设与城市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县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临汾市率先推出“文化设施建设年”,以襄汾县文化中心、乡宁县文化中心、古县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标准、高投入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此外,大同市灵丘县文体中心、太原市清徐县文化馆和图书馆、长治市长治县文化艺术中心,吕梁市中阳县文化中心等县级文化设施规模和标准都较高,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文化建筑。截止2009年底,全省在建的县级文化设施达到近40个,已完工项目17个,建筑面积5万余㎡,有效的缓解了县级文化设施短缺的矛盾,有力的促进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五、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推进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政府联系农村、活跃农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纽带,在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十五”期末,全省1196个乡(镇)中,共有文化站机构1111个,公用房屋建筑面积6.7万㎡,平均每站不足60㎡,进入“十一五”以来,这一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
2007年初,《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我省1098个乡镇文化站被列入中央国债补助计划,总补助资金1.72亿元。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在《山西省“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全省所有乡镇新建、改扩建综合文化站,配备基本设施”。随后出台“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两区”)农村文化发展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补助“两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补助标准10万元/站,并要求市、县相应配套。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文化部门及早制定《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并积极争取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补助非贫困地区文化站建设,使省级建设资金总额达到1.35亿元。中央、省级规划的出台,3.07亿元中央国债和省级配套经费的确定,为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底,首批“两区”文化站建设资金下达,从而拉开了全省“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序幕。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山西省文化厅专门成立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领导组,与各市文化局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义务,并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督查,各地积极配合,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省已累计下达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计划1505个,其中:中央补助建设项目631个,省级配套建设项目874个,涉及108个县(区、市)的877个乡镇,占到乡镇区划总数的73.3%,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累计1.8768亿元,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市、县、乡、村也按照规划积极开展先期建设,使全省开工项目总数达到692个,其中建成项目401个,完工面积12.1万㎡,累计完成投资2.69亿元。中央、省、市、县、乡、村6级共同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格局已经形成,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广灵县文化局在建设中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立项、统一办证、统一施工、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文化站建成后委托县文化馆为法人监管单位,统一配备文化站辅导员开展活动,使文化站建设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左权、垣曲、新绛等县在乡镇文化站的日常管理中,注重与当地实际结合,将建成的文化站与乡镇所在的村文化活动室进行共建共享,委托当地村委会及文化户对文化站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既解决了管理人员问题,又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六、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开始启动
基层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山西省文化厅党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在2008年启动了山西省农村流动书库共建活动,该活动是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和山西出版集团共同启动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旨在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共建方案的安排,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5265个行政村的图书室建设任务,为每个行政村配送300册图书和2个书柜,省出版集团为有关县图书馆配送流动图书车。此外,我省在2007年被列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先期试点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部署,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与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共同建设,省文化厅将在全省28189个行政村中建设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
截止2009年底,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已完成对10343个行政村的图书和书柜配送,总价值5000余万元,省出版集团配合工程的开展,为省图书馆和59个“两区”县图书馆捐赠了“流动图书车”,价值250余万元,各县图书馆积极开展图书的村级间流动,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此外,全省13566个村级“共享工程”站点也正在进行投影仪等设备的采购,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将为乡、村基层站点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训,有力的促进我省农村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文化发展的各项成果。
我省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而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呈现出从省、市、县、乡到村的逐级推进;由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局部到全局的渐进过程;文化设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由起步、渐趋完善、进而系统化的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伴随这些变化而来的是各级文化设施的逐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逐步实现,可以说成就巨大。这一切的变化和成就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益于文化强省战略的全面推进,更得益于30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变革,也从实践的角度检验和印证了文化强省战略的科学性,改革开放的真理性。伴随改革开放30年而来的是一个富裕和谐的新山西,一个正在步入佳境的文化强省;这一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们有理由、更有信心在未来的30年后,再次见证一个更加山川秀美的新山西,一段更加繁荣发展的山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