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的时代意义格外凸显。鉴于此,本文利用城乡住户调查资料,从居民家庭消费的角度,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轨迹、现状及特征,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般来讲,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各种方式消费精神文化用品和服务的行为。居民文化消费多数会伴随货币支付,有时则没有货币支出,例如听广播、到公共图书馆读书看报、到文化馆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等。衡量居民文化消费既可用消费支出反映,也可用消费时间反映。本文中的文化消费是指居民家庭用于文化用品和服务方面的日常消费支出。其中文化用品消费主要是指购买电视机、音响、钢琴、书报等物品的支出,文化服务消费主要是指用于参观游览、健身娱乐、团体旅游等活动的支出。范围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界定的文化范畴基本一致。
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轨迹
(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变化情况
根据近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生活,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提高趋势(图1)。其中,2003年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当年sars流行影响,2008年比重回落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收入增长乏力所致。
图1 2002-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具体来看(表1),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5.1%,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6和0.7个百分点。
表1 2002-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
可支配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纯收入 |
消费支出 |
文化消费 |
|
2002 |
7703 |
6030 |
407 |
2476 |
1834 |
47 |
2003 |
8472 |
6511 |
420 |
2622 |
1943 |
53 |
2004 |
9422 |
7182 |
474 |
2936 |
2185 |
59 |
2005 |
10493 |
7943 |
526 |
3255 |
2555 |
68 |
2006 |
11759 |
8697 |
591 |
3587 |
2829 |
74 |
2007 |
13786 |
9997 |
691 |
4140 |
3224 |
84 |
2008 |
15781 |
11243 |
736 |
4761 |
3661 |
93 |
2009 |
17175 |
12265 |
827 |
5153 |
3993 |
108 |
2010 |
19109 |
13471 |
966 |
5919 |
4382 |
126 |
2011 |
21810 |
15161 |
1102 |
6977 |
5221 |
165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二)文化消费发展与收入增长的协调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文化消费发展与收入增长的协调性,本文利用表1中2002-2011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和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调性分析。
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图2)显示,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性,年度间人均收入每增加100元,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相应增加约4.9元和1.2元。
图2 文化消费发展与收入增长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从文化消费增速与收入增速的对比(图3)上看,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发展速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效带动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发展速度均快于收入增长速度,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图3 文化消费增速与收入增速的协调性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这种历史发展趋势表明,收入作为文化消费的基础条件,其水平和增长情况直接影响着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因此一个不争的事实便是: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三)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
伴随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依然较大(表2)。2011年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比为6.7:1,较2002年的8.7:1有所缩小,但仍远大于城乡居民的可支配(纯收入)比(为3.1:1)比和消费支出比(平均约为2.9:1)。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之差为4.1个百分点,与2002年基本持平。可以说,无论是文化消费的支出水平,还是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如何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仍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2 2002-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对比
年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城乡对比 |
|||
文化消费(元/人)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文化消费(元/人)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文化消费总量对比 (倍数)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差 |
|
2002 |
407 |
6.7 |
47 |
2.5 |
8.7 |
4.2 |
2003 |
420 |
6.5 |
53 |
2.7 |
8.0 |
3.7 |
2004 |
474 |
6.6 |
59 |
2.7 |
8.1 |
3.9 |
2005 |
526 |
6.6 |
68 |
2.7 |
7.7 |
3.9 |
2006 |
591 |
6.8 |
74 |
2.6 |
8.0 |
4.2 |
2007 |
691 |
6.9 |
84 |
2.6 |
8.3 |
4.3 |
2008 |
736 |
6.5 |
93 |
2.5 |
7.9 |
4.0 |
2009 |
827 |
6.7 |
108 |
2.7 |
7.6 |
4.0 |
2010 |
966 |
7.2 |
126 |
2.9 |
7.7 |
4.3 |
2011 |
1102 |
7.3 |
165 |
3.2 |
6.7 |
4.1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整理而成。
鉴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城镇差距较大并且总量很低(仅约占城乡总量的1/8)的现状,以下,本文仅对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及特征
(一)居民消费结构与文化消费结构分析
1、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及构成
根据本文对文化消费口径的定义,我们将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中的文教娱乐支出划分成文化消费和教育支出,则2011年城镇居民九大类消费的水平和构成如表2.1所示。从水平和构成上看,2011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1102元,占消费支出的7.3%,位次紧随食品、交通通信、衣着和居住之后,文化消费已发展成为除衣食住行之外的最大一类消费。从与2002年的对比上看,十年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1.7%,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水平增长速度和比重增加幅度仅次于交通通信、其他和衣着;相对而言,教育、食品、居住、医疗保健等其他消费类别虽然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在不断减少或者变化不大。这说明,在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正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日益旺盛。
表3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构成状况
项 目 |
2011年 |
与2002年对比(%) |
||
水平(元/人) |
构成(%) |
水平年均增长 |
构成增加 |
|
消费支出 |
15161 |
100.0 |
10.8 |
— |
食品 |
5506 |
36.3 |
10.3 |
-1.4 |
衣着 |
1675 |
11.0 |
12.3 |
1.2 |
居住 |
1405 |
9.3 |
9.4 |
-1.1 |
家庭设备及用品 |
1023 |
6.7 |
11.4 |
0.3 |
医疗保健 |
969 |
6.4 |
9.4 |
-0.7 |
交通通信 |
2150 |
14.2 |
14.7 |
3.8 |
文化消费 |
1102 |
7.3 |
11.7 |
0.5 |
#文化娱乐用品 |
450 |
3.0 |
7.0 |
-1.1 |
#文化娱乐服务 |
652 |
4.3 |
16.8 |
1.6 |
教育 |
750 |
4.9 |
4.7 |
-3.3 |
其他 |
581 |
3.8 |
12.8 |
0.6 |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成。如无特殊说明,下同。
从文化消费本身的结构(图4)上看,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不断增加,2011年达到59.2%,较2002年提高19.4个百分点,文化娱乐用品的比重则相应不断减少。从表2.1中也可以看出,2002年以来文化娱乐服务年均增速高达16.8%,是拉动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提高的决定性因素,而文化娱乐用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则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已发展成为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图4 2002-2011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结构变化
2、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潜力
本文利用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来分析居民的消费结构,通过比较各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需求和收入弹性来考察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潜力。
(1)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每增加1单位的收入用于各类消费的份额。从ELES模型估计的各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2011年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为53.9%,其中文化消费6.3%,在各类消费中居第三位,仅次于交通通信和食品。这意味着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较为强烈,但同时继续改善饮食和出行条件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文化消费的意愿。从文化消费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新增收入引起的文化消费主要是以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为主。
(2)基本消费需求分析
2011年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为7517元,其中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为201元,仅占总基本需求的18.2%和实际文化消费的2.7%。如此低的基本文化消费需求,一方面说明文化消费目前还属于发展和享受型的消费,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消费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的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更是如此。
(3)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反映了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即收入每变化1%所引起消费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不变)。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该类消费变化幅度大于收入变化幅度,其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不断上升。2011年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大于1,且大于除交通通信和其他外的其他各类消费的收入弹性,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则更大。这说明文化消费对收入是富有弹性的,收入的增长会带动文化消费,特别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大幅增长。
(二)不同收入组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
收入是文化消费的源泉,通过分析同一时期不同收入组居民之间文化消费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文化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从2011年城镇居民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排队后五等分组的文化消费情况(图5)可以看出,伴随着不同收入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同,文化消费的水平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一样,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高低收入组居民之间的文化消费差异明显,高20%组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是低20%组的9.1倍,差距超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为5.4倍和3.9倍);高20%组居民文化消费占支出的比例为9.5%,超出低20%组5.4个百分点。这说明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中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越高。
图5 2011年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从高低收入组居民文化消费的内部结构上看,收入越高的组其文化娱乐服务所占的比重越大。从低20%到高20%组,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分别为50.4%、52.4%、55.6%、60.3%和63.2%。
从不同收入组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收入越低的组文化消费增长速度越快。与2002年相比,低和较低收入组居民的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收入组,从低20%到高20%组,年均增速分别为14.3%、13.1%、12.3%、12.7%和12.3%。但是,收入越高的组其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增加越多,从低20%到高20%组,分别比2002年增加14.1%、15.8%、18.4%、24.0%和20.0%。这说明,相对于收入较高人群来说,收入较低人群正处在从文化消费的“初级阶段”(添置文化娱乐用品)向“高级阶段”(享受文化娱乐服务)过渡的转型时期。
(三)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
1、居民文化消费的省间差异
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并且各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也有所区别,因此文化消费表现出明显的省间差异。整体而言,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的省份,文化消费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高。2011年文化消费最高的省份是上海,人均文化消费2461元,是最低地区(西藏)的8.6倍;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最高的省份是江苏,达到10.1%,比最低的西藏高出7.3个百分点。
与2002年对比,就文化消费的增速而言,江苏、安徽和内蒙古位列前三,而新疆、甘肃和青海则处于后三位;就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而言,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增加的幅度最大,而新疆、甘肃和山东等省则有所下降;就文化消费的构成而言,所有省份的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都有所提高。
2、居民文化消费的区域差异
从全国各区域居民的文化消费状况(表4)来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水平最高,东北地区最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东部也是最高,东北最低。从2002年来各区域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上来看,东北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幅度最大,西部则最低;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各区域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综合来看,尽管东北和中部地区居民文化消费状况不如东部,但发展势头良好,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
表4 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
区域 |
2011年 |
与2002年对比(%) |
||||
文化消费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 |
文化消费年均增长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增加 |
文化消费中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增加 |
|
全国 |
1102 |
7.3 |
59.2 |
11.7 |
0.5 |
19.4 |
东部 |
1451 |
8.1 |
60.2 |
11.3 |
0.7 |
20.3 |
中部 |
824 |
6.5 |
59.5 |
11.7 |
0.5 |
17.6 |
西部 |
884 |
6.6 |
58.3 |
10.1 |
-0.2 |
18.7 |
东北 |
741 |
5.5 |
52.5 |
13.4 |
0.7 |
18.4 |
资料来源:2002年数据根据当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得出。
(四)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征
文化消费除了与收入和地区有关外,也与消费人群自身的特征有关,比如年轻、工作稳定、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的文化消费水平一般会高于其他人群。下面,本文利用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根据户主的特征,分别按年龄、就业情况和受教育程度分组,以分析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特征和差异。
1、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
为了分析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本文按户主的年龄在40岁以下、41至60岁、61岁以上,将2011年所有城镇住户调查户简单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组,并计算出各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以及文化消费的相关指标(表5)。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家庭的人均收入、消费支出最高,相应的文化消费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也最高;但就文化消费的内容而言,老年家庭则相对更注重对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据此可判断,青年家庭热衷文化消费,但囿于工作繁忙,享受文化娱乐服务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老年家庭虽收入不高,但无工作缠身,更愿悠闲享受文化娱乐服务;中年家庭各种生活压力相对较大,文化消费相对较少。
表5 2011年不同年龄段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
年龄段 |
可支配收入 (元/人) |
消费支出 (元/人) |
文化消费 (元/人)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
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 |
青年 |
22156 |
16138 |
1236 |
7.7 |
56.8 |
中年 |
21714 |
15086 |
1057 |
7.0 |
59.3 |
老年 |
21529 |
13747 |
1016 |
7.4 |
63.8 |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得出。
2、不同就业情况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
为研究居民所从事工作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本文选取城镇住户调查方案中的“就业情况”指标,并把原来的15类就业情况归纳为7组,然后按户主的就业情况将2011年所有城镇住户调查户进行分组,计算出各组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以及文化消费的相关指标(表6)。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收入越高越稳定、闲暇时间越充足的组居民文化消费越高。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等收入相对稳定的组的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相对高;离退休人员、城镇个体或私营企业主等可以支配工作或者闲暇时间更自由的组居民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更高;而城镇个体或私营企业被雇者、其他未就业者两类人群,由于工作稳定性较低或暂未工作,导致文化消费受到极大限制。
表6 2011年不同就业情况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
就业情况 |
可支配 收入 (元/人) |
消费支出 (元/人) |
文化消费 (元/人)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
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 |
国有经济单位职工 |
24043 |
17086 |
1329 |
7.8 |
58.4 |
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 |
23591 |
17092 |
1278 |
7.5 |
57.7 |
城镇个体或私营企业主 |
22869 |
15593 |
1083 |
6.9 |
60.0 |
城镇个体或私营企业被雇者 |
17278 |
12464 |
725 |
5.8 |
54.2 |
其他就业者 |
19415 |
13258 |
895 |
6.7 |
57.5 |
离退休人员 |
22007 |
14246 |
1063 |
7.5 |
63.4 |
其他未就业者 |
13963 |
10321 |
561 |
5.4 |
56.6 |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得出。
3、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的文化消费特征
类似的,按照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计算出2011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表7)。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文化消费支出及其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等也越高,尤其是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群,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人群。由此可见,消费者本身的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意愿,居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实现居民文化消费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
表7 2011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状况
受教育程度 |
可支配收入 (元/人) |
消费支出 (元/人) |
文化消费 (元/人) |
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 |
文化娱乐服务占文化消费的比重(%) |
初中以下 |
16980 |
11510 |
650 |
5.6 |
57.4 |
高中或中专 |
20797 |
14515 |
1008 |
6.9 |
58.6 |
大学专科 |
25641 |
18229 |
1497 |
8.2 |
59.9 |
大学本科 |
30496 |
21293 |
1882 |
8.8 |
60.8 |
研究生 |
42096 |
29096 |
2690 |
9.2 |
59.7 |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得出。
三、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展现出强烈的文化消费意愿和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居民文化消费的良好发展势头印证了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繁荣。然而,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存在着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中低收入人群文化消费能力有限等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文化消费提供坚实基础
保持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是现阶段实现居民文化消费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一是要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保证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增加,以收入增加带动消费结构优化,提高文化消费比重。二是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中低收入居民的文化消费成本,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实现大众文化消费和高端文化消费的协调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提供基础和解除后顾之忧。四是要降低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成本,使居民能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较好满足的前提下,有更多的“闲钱”用于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二)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文化消费均等化
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制定与农村现状相适宜的文化消费发展战略,对于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文化消费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造条件。二是要适当减免农村文化用品和服务的税费或给予补贴,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三是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消费者的文化用品和服务项目,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三)加大欠发达地区文化发展力度,缩小文化消费地区差异
缩小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实现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一方面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正视区域差异,科学配置文化资源,统筹各地区文化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扶持力度,从财政和税收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文化发展政策,引领本地文化消费方向和热点,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消费发展路子。
(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各种文化消费需求
经济理论表明,只有增加供给才能降低价格,文化产品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加大文化产品,特别是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才能有效降低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让老百姓消费得起,进而消费得多。一要丰富文化产品种类,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用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二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推出质量过硬、特色鲜明、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并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遏制低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净化文化消费环境。三要积极发展文化消费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分期付款、低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消费和生产的信贷产品,丰富大众文化产品供给,激发中低收入群体潜在文化消费需求。
(五)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培育壮大文化消费主体
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与其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密切相关,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水平各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观念,积极培育和壮大文化消费主体,才能有效带动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教育,普遍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必要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手段积极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品味,培养文化消费习惯,逐步形成稳定的文化消费市场。此外还要保障并为居民创造更多的空闲时间,使其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文化消费。
上一篇: 切实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从源头做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 |
下一篇: 我国文化设施投资情况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