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培训带给武麦花的人生变化
发布时间:2017-10-11 16:13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7-10-11
    相较于苏、湘、粤、蜀四大名绣的闻名遐迩,陕西澄城刺绣藏于民间,摇曳鲜活。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澄城女子必学的技艺和必备的嫁妆,如今,它虽已成功获批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却一样要面对需求锐减的时代落差。53岁的武麦花是幸运的,在两年时间里,她以澄城县一名普通绣娘身份走进清华大学接受非遗培训,再到研发项目受到文化部扶持,现在她又把典型虎头图案变身为虎头眼罩,让这门传统非遗技艺化身为受市场追捧的时尚文创产品……虽然走得坎坷,但是澄城刺绣已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武麦花说这两年像做梦一样。2015年10月,她在澄城县老年大学上刺绣班,被选中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文化部主办的首批全国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毕业汇报她的作品一鸣惊人。接着,文化部、清华大学等力量推着她走,要将澄城刺绣打造成非遗创新典范。开发艺术性文创日用品目标下,她众多设计里虎头眼罩最受关注。“第二批样品寄出,可手绣成本高,文创公司和我商量再降难度和成本。”53岁的武麦花找到了投身其中的动力与热情,她学习绘画和设计,试着合作和了解消费者,在绣出精品与大众消费中找平衡点,努力让非遗融入生活。“我想澄城县绣娘不外出打工,靠刺绣活儿就能贴补养家”,她冲劲十足地跨着一道道关口。因为一旦愿望实现,澄城刺绣就会持续花开。
    一、非遗培训让绣娘发现全新自己
  俗话说三年学徒,可非遗老匠人还需要再学习吗?传统非遗技艺样貌需要改变吗?武麦花用自己的经历响亮回答:“太需要了!”
  姥姥和妈妈都是刺绣高手。50多年前每逢赶集,母亲绣的虎头鞋、鞋垫就卖空了。“勤劳的妈妈贴补了不少家用。”在澄城县武麦花家中,她抖开亮粉色的龙凤被面崭新如初。“我结婚时妈妈绣了两床,这床还没用过。”
  七八岁跟着母亲学刺绣和做衣服。“村里所有女人都学刺绣,不然嫁不出去。”澄城的风俗保护了技艺传承,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学毕业的武麦花开始以刺绣为生。“行业不太好了,我就把刺绣运用到童装上。”她回忆那时成人服装不流行刺绣。她就变图案,用卡通、山水、花鸟刺绣点缀童装。一到周末就脱销,然后开了一个服装店自产自销20多年。
  常年刺绣落下的颈椎病让她不得不停工几年。2013年,她又捡起刺绣,再到老年大学上刺绣班。2015年10月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武麦花代表陕西幸运地成为第一批20个学员里的其中一员。“其实我不是澄城最优秀的绣娘。”武麦花说因为要去45天,别人打了退堂鼓,幸运就击中了她。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这次培训让她“洗了脑”。“以前谁能想到会刺绣还能是艺术?”她去了才知道,刺绣是中华五千年妇女智慧的结晶,非遗需要保护更需要融入现代生活……武麦花懵懵懂懂,不懂就多听多练,渐渐地她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老师讲白描,我几下就画出来了。再学临摹,老师问我是不是在美术学院学过绘画?”武麦花摇着头却开心笑了。“以前刺绣不太画,我没想到自己一提笔居然像模像样。”作为班上唯一的陕西学员,她给自己定了目标:“误打误撞去的也不能丢人。”培训结束3个月后交毕业汇报作品,让老师大吃一惊。
  “设计之前我不停看动画片和电视剧,观察孙悟空的动作表情”。她设计了20个不同配色和表情的“猴年贺岁刺绣片”,装框悬挂,带到2016年初的毕业汇报展上。生动猴脸在刺绣中融入剪纸、面塑和非洲木雕元素,得到了授课老师——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的称赞。她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大胆尝试精神在学员中脱颖而出,由此得到了多方关注与帮助。
  从这时起,武麦花从一个不起眼的绣娘,被推着走上了一条把传统非遗融入生活之路。
    二、创意之作虎头眼罩“先声夺人”
  “去年参加在陕师大举行的全省非遗刺绣培训班,今年7月去江南大学参加非遗培训,主要学习服装设计。”两年的多次学习让武麦花思如泉涌,她将澄城刺绣应用到颈枕、餐巾纸盒套、动物玩偶、婴幼儿虎头礼盒等十几个种类,开发出几十个样品,将传统虎头形象的配色、表情进行了时尚化的调整。
  武麦花边设计边抱着让澄城刺绣新产品投入市场,被大众认可的希望。可产品的定位、价格、宣传、营销……一步一步的工作凭一个手艺人是不可能单独完成的。及时雨说来就来,去年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带队几家文创公司上门对接,一起研发新产品,并鼓励她注册公司;清华大学的老师和阿里巴巴公司的人上门帮她开网店……对此武麦花只有深深地感恩:“我太感动了,只有尽心把东西做好来回报。”
  在和几个文创公司的沟通交流中,虎头眼罩先声夺人,也离市场最近。“我们看到澄城刺绣的立体感、层次、图案、丰富针法非常有特点,可以做很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各类用品。”北京灌木互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商务运营副总经理纪伟石告诉记者,从沟通到立项研发和反复调整,虎头眼罩项目已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就是帮老匠人一起提取符号元素,内涵也要深挖。”她告诉记者,在文化部的倡导下,文创公司对非遗的开发在其他地方已有良好成果。比如疆绣的绣娘月收入可达四五千,但前提是东西设计要有特色,价格也不能太贵,要能批量生产。
  在武麦花家中,几个绣娘在用丝线一点点勾勒虎头眼罩,地域色彩鲜明,虎头形象和眼罩形式完美融合。“虎眼天地”的唯美震撼扑面而来。记者获悉,8月份第一批样品出来反响极好,但耗时太多。“我们已经寄出了第二批的样品,把图案简化了一些,成本也降了一些。”武麦花说之前第一批的眼罩一个绣娘三天才能做好一个。第二批的一天多做一个,“手绣一针一线,一个虎眼四层,染色、剪贴、刺绣就要做好久。还有的要掏空再绣上去……”武麦花要面对的现实是:手绣比机器刺绣成本高。如何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位里呈现出最好的澄城刺绣面貌,还要让绣娘有钱挣。“不能比在饭店洗碗还低太多吧。”
  和文创公司的“磨合”其实是非遗技艺重新熟悉市场的过程。“我们沟通的结果是,先做一批适中价位的,市场认可后可以推出更加高端的虎头眼罩,工艺更复杂精细。”武麦花比较接受这个思路。纪伟石也告诉记者,虎头眼罩在北京展示的反馈很好,成本符合市场规律之后,他们还会用文创产品继续讲好澄城刺绣的故事。“眼罩只是第一步,后面还会有成套产品研发。我们看好澄城刺绣。”
    让澄城绣娘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让传统非遗融入生活从而改变非遗技艺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武麦花还将更加传统的图案纹样发掘出来。“我也要了解过去。”她希望,把创意的根在澄城刺绣的土壤中埋得更深,因为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摘编自2017年9月27日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