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保护助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6-05 11:06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7-06-05
贵州省文化厅提出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和“文化富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工作思路。其中,非遗保护助力文化扶贫成为以大文化助推扶贫战略的重点和亮点。
一、政府牵头建立机制
贵州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 年)》,将省级非遗保护经费从1600多万增加到2600多万。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建立了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非遗展示馆,已成为贵州旅游的新景点、新地标。
2016年初,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由贵州省文化厅牵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妇女联合会五家单位联合印发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联动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并作为省政府“1+7民生工程”,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工作。当年,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总培训人数达到23931多人,文化厅完成3495人。总计投入培训经费2263万元。
二、各方联动推进培训
一是积极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5年,文化部选拔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3所学校参与研培计划试点工作。2016年,贵州又遴选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10所地方高校,3家龙头企业作为培训基地,开展传统工艺培训。二是举办“巧手脱贫?圆梦锦绣”系列活动,包括妇女手工技能大赛、对话锦绣论坛和民族文化服饰展演。三是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共同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共同研发、推广传统工艺产品。四是成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对培训课程进行研究设置,对培训成果进行认定评估。中心分别在各培训学校建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所”。2016年12月,该中心举办了200多人参加的“2016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研讨会”,研讨、交流培训得失。五是选送具有较高水平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进行培训。
三、整合资源推广宣传
一是加大与文物部门合作,将目前贵州已维修好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作为非遗传习所。二是围绕提升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推动印江合水传统造纸生态文化博物馆、乌当渡寨乡村音乐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地扪侗族音乐、建筑生态博物馆及蓝靛工艺研习所、黎平矛贡乡文化创意小镇、湄谭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文斗清水江文书生态博物馆等机构作为乡村非遗手工艺培训、研发及推广的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非遗博览馆,2016推出以“传承非遗 创意贵州”为主题的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连续6个月,选取贵州20个县市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吸引观众及参与者30余万人次。
四、多措并举效果显著
2016年贵州省培训总人数达到23931人,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全省研培学员创业达200多家,带动就业50余万人。就黔东南州而言,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带动就业人数8992人,每家企业平均带动就业人数约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18万元。其中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布谷鸟公司有员工200余人,带动移民搬迁户1200余人进行纺织土布;苗妹银饰公司有员工217人,带动856户16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