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上海创新机制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发布时间:2017-06-06 15:52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7-06-06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教结合。2013年,上海市制定了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非遗领域的文教结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研培计划试点启动后,就列入了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率先开展试点,成效显著。研培计划全面铺开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踊跃加入。目前,上海共有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
    两年来,上海院校共承接研培任务20期,其中培训10期、研修10期,累计培训学员805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藏香制作等各门类。通过研培平台,全国各地的参训者来到上海,上海本地学员也加入其中,共同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跨界交流,增强了对所持技艺的认知和自信,创造了更新更好的作品,提高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建立政府和院校间的联盟机制
    通过两年的摸索,上海建立了由文化、教育2个政府部门,8所研培院校共同构成的“2+8”联盟机制,紧密衔接,全程协作,保证研培效果。在方案起草初,市文化和教育部门就会同院校共同审核,确保研培工作定位准确,课程科学,师资权威,生源可靠,后勤有力,预算合理。在学员报名前,由市文化部门联合各兄弟省市文化厅局,严格遵守“跟项目、整建制、成氛围”的原则,组织全国各地传承人群报名参训,同时适当兼顾上海本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院校与市文化、教育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通过新闻、简报、总结等形式,利用移动端、自媒体等灵活手段,定期互通情况、协商问题、宣传成效。在开班、中期、结业、展览、回访等重要节点,文化和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动员、了解情况、指导总结。在成果展示时,政府部门在场地、宣传等方面予以协调支持,组织媒体进行专题和跟踪报道,指导资源的后续开发和利用,积极鼓励“学员与院校、学员与当地、学员与学员”间的交流互动。在日常管理上,市文化、教育部门建立例会和联络员制度,着力协调解决学员食宿、实地考察、参展参会等问题,同时鼓励院校之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二、发挥院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
    上海各研培院校在学科和专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我们特别注重加以利用发挥,在实施过程中不一味求全。如上海大学不仅拥有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还依托旗下的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这一实体,为研培计划提供了玻璃、陶瓷、首饰、刺绣、漆艺等领域的实践空间和国际化平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上海唯一独立设置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有着完备的工艺美术教学资源,着重承担少数民族的异地培训任务,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建立了长期合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一所建校仅12年的年轻院校,最大的教学特色是与德稻集团教育机构合作,拥有一批“德稻”国际艺术大师,让传承人群有机会近距离与国际顶尖的服装、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大师对话。同济大学坚持“非遗保护不仅要向后看,更要向前看”的研培理念,创意设计学院从作品的“设计造型”入手,为木雕、青瓷的传承人群带来“作品设计如何回归生活”的新思考。纺织和服装设计是东华大学的学科优势,服装设计学院立足“染、绣、织、编”等领域,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技艺领送上时尚T台。上海戏剧学院是全国首个承办传统戏剧类研培项目的高校,“木偶戏”、“皮影戏”两期培训班开创先河,今后还将在传统戏剧研培领域进一步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借助非遗理论研究优势,在开展技艺培训的基础上,社会发展学院特别注重引导传承人群“如何正确认识非遗保护”。复旦大学将发挥文物和博物馆专业优势,聚焦“传统造纸和古籍修复技艺”,着力增强传承人群在知识、材料、 工具、技术等方面的“内功修为”。
    三、鼓励探索创新拓展项目
    研培计划的根本宗旨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基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我们特别鼓励院校、传承人群通过研培平台,大胆探索创新拓展项目。上海大学在设立工作站等研培实践的基础上,与有关企业合作,创办“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2015、2016连续2年成功举办,受到市民尤其是亲子家庭的极大欢迎。在上海大学的运作下,研培优秀作品还登上了上海设计周、德国汉堡手工艺60周年展的舞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联合剪纸、皮影、年画等各方面专家和传承人群,认真筹办“传承?创新?传播——首届剪纸、皮影、年画对话动漫发展”论坛。
    2017年,根据文化部的总体部署,上海8所院校计划承办各类培训、研修班23批(次)。上海市将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强烈的责任意识,继续做好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