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举行2017年度研培计划总结暨非遗大调研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2018-03-12 14:24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8-03-12
根据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以及上海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当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大调研的工作要求,1月19日,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召开2017年度“研培计划”(上海市)总结暨非遗大调研工作会议。会议通报了近期上海市研培工作情况,交流了各校研培成果。
发挥文教结合优势,上海研培成效显著
“研培计划”是文化部、教育部于2015年启动的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保护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升传承能力。“研培计划”在全国78所院校实施,上海市共有8所院校入选,院校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2017年度,上海市共承接研培任务19期,其中培训5期、研修14期,累计培训学员514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培训项目涵盖刺绣、木雕、苗族银饰锻制、琉璃烧制等各门类。经过2年半的实践,上海市研培工作逐步从面大量多的“培训”向求专求精的“研修”过渡,质量显著提升。
上海大学积极促进传承人群与阿根廷、荷兰等国设计师的对话与合作,邀请竹编和刺绣传承人群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异地培训与山西省、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建立长期合作,创设“一个主题大师引导,不同项目各显其能”的研培模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服装协会达成“需学研产”合作,联合举办“非遗走进时尚生活”传统工艺对话设计生活交流会。东华大学定向贵州精准培训,建立了一对一互学模式,与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中国传统刺绣展。
深入开展调研,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作为大调研的重要内容,会议以“建机制、聚力量,谈经验、促交流,找差距、补短板”为目标,广泛听取研培工作人员代表的意见建议。
上海大学副教授姚舰表示,当前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研培计划”也要考虑介绍新技术和新科技,让传承人群实现真正跨界或者飞跃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教师宋善威表示,学校利用创意设计学科资源,侧重工艺美术类项目研培,学员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但市场转化不足,社会参与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强,希望能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未来探索与公益基金合作。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夏雅琴表示,东华大学学员大多是少数民族学员。学校明显感到传承人群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新知识,有一个从迷茫到接受的过程。未来在招生阶段,学校要梳理摸清学员的需求,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在实践和作品创作阶段,探索分组精细化,如按“现代工艺+传统工艺”、“传统材质+现代材质”分组,让成果体现得更精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表示,研培应当“研”字为先,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尤其是研究非遗传承人群能力提升具体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如何建立传承能力的谱系。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计划开展茶叶制作技艺的培训,会提前做针对性调研。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全面推进2018年工作
2018年,上海市将以“科学保护、传承弘扬”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为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新时代非遗工作的新要求,继续深入推进“研培计划”,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着力提升传承人群发现美的能力,引导传承人群捕捉需求变化的意识,坚持“用”字引领的理念,传授改进工艺的知识。
一是制定好2018年“研培计划”。上海市文广影视局支持本市8所高校继续参与“研培计划”,会同市教委共同提出上海市研培方案,着力安排好组织招生、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媒体宣传、学员回访等工作。
二是用好传承人资源。传承人群是各院校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将指导院校与传承人建立密切联系,掌握传承人动态,挖掘传承人精神,讲好每个传承人的故事。推动传承人群在社区开展讲、演、示活动,扎根基层,扎根生态圈。
三是进一步探索拓展项目。发挥上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敢于实践、大胆探索,进一步拓展教学科研领域,借助非遗资源,多推出与时俱进、跨界融合的拓展项目。
四是发挥传统工艺工作站的积极作用。建好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工作站和上海大学工作站,积极举办工作坊和展览、传承人群跨界再创造等活动,弘扬优秀工艺、发掘民族元素、发展产品和品牌。鼓励其他院校积极提出建站申请。
五是有力推动传承传播。鼓励研培院校广泛参与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发挥“桥头堡”作用,让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的平台上得以展示、互鉴和发展。配合恭王府博物馆和上海大世界传艺中心,办好北京站和上海站的上海研培成果展,面向社会公众,讲好中国故事。(摘编自: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