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浙江举办第二届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
发布时间:2018-06-25 10:00 来源: 编辑: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信息来源: 2018-06-25
    一、活动情况
    第二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及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和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有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新疆、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30余位曲艺专家学者、20余位曲艺保护工作者和28个曲种的150余位传承人参加。
本次活动注重学术和艺术并举、研讨与观摩互动。5月10日至13日期间,多位曲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中青年传承人携40多台优秀节目参加了展演,分别在绍兴市文化馆百姓剧场、绍兴市文化馆水乡剧场以及绍兴一中进行了以“名家示范”、“传承中坚”、“新秀展示”为主题的7台专场演出。13日,相关专家、曲艺保护工作者、传承人一同参加了全国曲艺小书(弹词、走书)传承发展论坛。从总体来看,本次活动展现出近年来部分曲艺类非遗项目在曲本创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保护实践成果,为青年学生和当地民众走近曲艺、了解曲艺提供了窗口,促进了参演传承人之间的切磋交流,
    二、浙江关于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经验
    (一)浙江曲艺类非遗项目基本情况
    浙江现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个,涉及项目保护地62个。其中绍兴莲花落、温州鼓词等曲种发展传承情况较好,约占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相关项目的传承人在绍兴本地的茶馆、书场多有演出。浙江省文化厅在本省基层曲艺艺人传承生存情况和项目存续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17年启动了曲艺振兴计划,以“出人出戏出效益”为目标,拟在5年内启动一系列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活动,并将省内各种曲艺形式送进学校、社区(企业)和农村文化礼堂。依托该计划,浙江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预计每年向曲艺保护投入1000余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开展曲本征集创作、人才培养,加强媒体宣传合作。
   (二)探索曲本创演和人才培养新形式
    坚持创新发展,是浙江开展曲艺类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以参加本次展演的“中篇绍兴曲艺《陆游》”为例,它将绍兴历史名人陆游作为题材,以传统曲艺样式为基础,丰富音乐和表演形式,结合绍兴平湖调、绍兴评话、绍兴摊簧三个曲种,在保持曲艺完整形式的同时,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生活和审美要求。
自2012年以来,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针对绍兴地方曲艺的“阶梯式”人才培训,根据专业基础和自身条件区分学员,设置了普及培训班、传习班等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2017年度,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共计分别开展了3期普及培训班,3期传习班,涉及绍兴平湖调、绍兴摊簧、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四个项目,培训学员共计约120人。参加本次展演《陆游》的6位演员,平均年龄40岁以下,均来自“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曲艺传承创新团队,其中有3位都是经过传习班培养的学员。经过多年探索,这种培训方式在扩大传承队伍、拓展绍兴曲艺传播途径和生存空间等方面显现出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对濒危项目展开针对性保护
    在濒危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实践方面,浙江借助省非遗保护专家库专家、省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的智库力量,对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濒危曲艺类非遗项目探索施行“复苏性保护”与“抢救性记录”并行的工作方法,适时输送发展情况较好的其他曲种类人才,为相关传承人群提供点对点辅导。
此外,参加此次座谈的专家,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原团长魏真柏对曲艺类非遗项目保护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针对本领域年事较高的优秀专家进行“抢救性记录”。二是根据基层文化馆戏剧类专职干部较多的情况,在开展曲艺项目保护时,要注意保持其完整形式和核心价值,避免偏离方向。
    三、有关思考
    浙江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为今后制定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保护政策提供了有益参照。
    一是曲艺与传统戏剧等其他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相比,在艺术构成、表演方式、文学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曲艺传承人群与传统戏剧传承人群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生存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些情况决定了曲艺类非遗项目、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在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传播途径等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政策和支持手段。因此在筹划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保护路径时,应充分考虑相互之间的差异,有所侧重。
    二是充分发挥曲艺促进乡村振兴、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方面的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富有生命力、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曲艺作品,支持其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和动力。同时,开展优秀曲艺进社区活动,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框架内,探索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培训模式,形成经验。针对基层传承人群、高校曲艺人才以及曲艺创作者等不同群体制定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计划,鼓励不同曲种的学员通过培训互动、互鉴、互促。
    四是在指导各地开展各类非遗项目展演的过程中,注意丰富内涵、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青年演员的示范作用,鼓励参演人员学演结合、切磋互进,树立参与竞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