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文化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政府主导、服务基层的原则,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可喜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血脉相连、心系百姓”群众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要求,根据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同志的批示精神,省文化厅与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于3月28日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省范围开展了“血脉相连、心系百姓”群众文化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演唱活动,精选戏剧曲艺作品,编印《群众文艺辅导唱本》15000册,下发到全省行政村和社区,为基层群众提供优秀文化资源;举办了全省群众文艺演唱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基层文艺演唱骨干;组织了16场“血脉相连、心系百姓”群众文艺示范演出,覆盖了全省14个市和绥中、昌图两县,在全省基层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在辽宁共享工程频道组织了“血脉相连、心系百姓”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播出《焦裕禄》等优秀国产影片25部、200余场。三是编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挂图15000套,在全省行政村和社区张挂。四是举办了为时2个月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优秀图片展”,展出图片110幅;同时在全省14个市开展了巡展活动,近20万余党员观众参观了展览。五是在辽宁日报、中华先锋网、省文化厅网站和省图书馆网站同时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百题征答”活动,全省共收到答卷51478份。六是8月18日开始在辽宁美术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血脉相连、心系百姓”美术书法摄影展,从全省新创作的近万幅作品中,遴选出520幅作品入选参展,还吸纳了名家作品33件,观众达2万余人。七是组织了《郭明义》、《周恩义》百场文化演出活动,在全省巡演150余场,观众达12万人次。全省开展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文艺演出近600场次。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同志作出了重要批示:“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血脉相连、心系百姓’宣传教育工作,结合群众文化加强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取得很好效果。望继续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为推动基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健康开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初,厅文化厅在认真总结实施文化惠民流动服务项目基础上,就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及时向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在1月17日召开的省第十二届人代会上,“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作为省政府重点工作,正式写入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文化服务”的工作目标,3月份,我厅与省政府绩效办共同协商,将流动文化服务纳入了《2014年度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中,对各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中心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确定了2100场次的任务;对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开展流动文化演出确定了5000场次的任务,建立了流动文化服务的绩效考评机制。4月21日,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通知》,对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提出四项主要任务,即: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大舞台和流动传习所活动;确立了“百万图书万里行”、文艺演出“五进”等六项省本级流动文化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百万图书万里行”服务点次(社区、学校、工地、军营)已达646次,行程13694公里,办里借书证2500个,借阅图书10万册次,覆盖读者群20余万,真正成为了固定服务的重要补充,被评为省直属机关第二季度最佳实事。省群众艺术馆“百馆千站群众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工程”已培训群文志愿者骨干1000余人,“群众文化万村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地区业余文艺骨干834名;省非遗保护中心自办活动2次,组织协调相关活动51次。厅直属艺术院团在各地村镇、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活动550余场。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各类流动服务7802场。
三、文化志愿服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一是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主题活动,包括“传递书香、见证成长”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精彩生活、幸福使者”文化馆(站)志愿服务活动、“共享历史、感受快乐”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惠民、为您服务”文化惠民工程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暖心、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欢乐节日、爱我中华”节日纪念日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和“关爱成长、快乐生活”乡村学校等7个主题活动。截至年底,全省已组织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8445场次。二是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志愿服务,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文化厅文化志愿者常态化服务管理办法》,开展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在全省文化志愿服务中推广、使用“辽宁文化志愿者标识”。三是开展了文化志愿服务表彰活动,表彰“文化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8个、“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团队”20个、“优秀文化志愿者”30名、“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先进个人”28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优秀文化志愿者”20人;四是编辑出版了《走进多彩的梦—辽宁省文化志愿服务巡礼》及《探寻辽宁志愿服务之旅—辽宁省文化志愿服务征文选编》,全省文化志愿服务正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五是组织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由省群众艺术馆承办了为期10天的新疆塔城地区文化馆长培训班,塔城地区20余名文化馆长在沈参加了培训,并对培训及接待安排等给予了高度赞扬。
四、以“群星奖”为抓手引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恢复并成功举办了辽宁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得到了全省各市和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爱好者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及项目、“群文之星”等9个门类千余件作品参加了展演展示活动,可谓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展示的一次盛会。经各级专家初评、复评、终评,共推出表演类获奖作品69个、美术书法摄影类获奖作品185件、项目类“群星奖”22个、“群文之星”35名、优秀组织奖14个、特殊贡献奖4个。本届“群星奖”评奖活动,在内容上,突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一主题,有效运用各种群众文艺形式宣传了党的中心工作,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和群众性,恢复了美术、书法、摄影评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也推出了一批好作品和优秀人才;在活动的组织上,坚持评奖与惠民的有机结合,在追求作品艺术水准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把评奖活动放到各市,让基层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在评奖机制上,规范评奖程序,出台了一整套办法、规则,强化了纪检监督和社会公示等监督机制,让评奖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可以说,本届“群星奖”取得了圆满成功。二是为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组织推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指导方案》的有关部署,省群众艺术馆在全省开展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群众合唱歌曲宣传推广活动,向全省市、县(区)级群众艺术馆和合唱团队发放了“群众合唱推荐歌曲汇编”和光盘,组织开展了传唱教唱辅导、培训及成果展示活动,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对活动给与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三是创新群众文化活方式,省群众艺术馆与辽沈晚报合作,组织了“周末百姓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每周一场,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主题,目前已演出28场,成为全省群文活动的一大品牌,也是沈城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一是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通过了文化部专家组的中期督查,专家组反馈认为:沈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省市区三级联动;投入力度大,资金保障到位,设立专项资金,充分保障创建工作;工作思路清晰,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工作措施得力,效果良好,区、街、社区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督察组组长、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于群对我省示范区建设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省启动了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计划从2015年开始,至2020年,利用6年时间,分3个创建周期,在全省创建20个左右的示范区和40个左右的示范项目,同时制定了《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及规划》、《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及示范区创建经费预算等相关文件。
六、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平台建设书香社会。一是在辽宁省第三届读书节期间,组织全省公共图书馆开展各类读书活动480余次,参与的读者及群众达65万人次。二是省图书馆、鞍山市图书馆、丹东市图书馆、营口市图书馆和盘锦市图书馆联合开展了“网络书香迎新年”数字阅读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辽宁地区图书馆间的区域联合以及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举办了“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有奖阅读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读者参加了活动,在50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0万余集的专题和课程视频以及240余万种中文电子图书中,通过投票选出了自己喜爱的视频、图书、课程和名师,通过活动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利用平台上丰富的数字资源,加强了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的宣传和推广。四是建立了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辽宁分站,共入库信息16294条,发布9787条,为社会提供政府信息服务构建了方便、快捷的服务门户,对促进省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共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五是举办了公共图书馆馆长培训班、首批县(区)及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员培训班,为推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在我省的全面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七、“七个一百”等基层文化创建活动初见成效。去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等三家单位联合发文,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七个一百”基层文化创建活动,经一年时间的创建及各市申报,共评出县区特色群众文化基地33个、基层文化活动示范广场34个、文艺下基层骨干队伍34个、群众文化辅导基地35个、群众自办文化典型35个、群众原创优秀文艺作品34个、“群文之星”35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共同下发文件,通报创建情况及评选结果。4月份,省文化厅命名了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道等40个乡镇(街道)为辽宁省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沈阳市和平区万科城社区等99个村(社区)为辽宁省文化先进村(社区)。8月份,按照文化部要求,经过认真选拔,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选拔推荐和集中申报工作,推荐国家民间艺术之乡16个。
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有效推进。一是文化共享平台模拟频道每天播出18个小时的节目,首播节目7.5小时,播出总时长6570小时。机顶盒频道每天更新三个小时的新节目,全年365天不停播。截止10月底共播出天数304天,其中《金农热线》、《机顶盒预告》、《供求信息》、《生活小妙招》为图文信息,其余栏目均为视频节目;共编辑、制作、推送图文信息4万条,完成增加资源时长1095小时。二是增设了《文化快递》和《文化博览》栏目。其中《文化快递》为周播节目,每周十分钟,每周三在文化共享频道播出,并在中心门户网站和文化厅网站同步播出。该栏目是资源中心的第一档自办栏目,内容主要是对全省文化系统开展的涉及国家、省市重大文化惠民活动和举措、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考古、非遗保护、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现场拍摄,编辑后以新闻形式播出,向全省人民展示我省文化改革的优秀成果,扩大文化信息传播的范围。栏目从播出至今已经有80多期,报道文化新闻一千余条,每一期点击量超过一千。三是加强文化共享资源建设,2011年度的《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古塔辽宁专题片》、《辽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辽宁秧歌专题片》4个项目已经顺利通过国家中心的验收,其中《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和《古塔辽宁专题片》两个项目获得国家中心优秀项目奖。2012年度的三个项目《辽宁满族文化专题片》、《辽河文明专题片》、《走进博物馆多媒体资源库》3个项目基本完成。2013年度的4个项目和2014年度的三个项目已经立项。四是先后拍摄录制《新年音乐会》、元宵晚会《炫彩春天》、《血脉相连心系百姓专场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省第十五届群星奖专场(4场)演出及颁奖演出、省第九届艺术节演出(12场)共三十余场演出,不仅为我省文化艺术活动保留了珍贵的视频资料,同时选择优秀作品在频道播出,让更多的百姓共享优秀文化成果。
九、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一是组织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对各古籍收藏单位申报的1161部古籍和4家古籍保护单位进行了评审,评选出705部古籍拟入选第三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锦州市图书馆、旅顺博物馆拟入选第三批“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已征求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并上报省政府,待批准公布。二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国家图书馆、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承办的“清宫遗珍——‘天禄琳琅’、‘石渠宝笈’典籍书画展”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展览以清宫藏品展示为主,共展出国家图书馆和辽宁省各收藏单位珍藏的清宫遗珍“天禄琳琅”典籍47部、《石渠宝笈》手卷12件。展览既有典籍又有书画,典籍记录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书画可直观再现历史事件、思想艺术等内容,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和揭示中华优秀文化魅力和深邃内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认知,意义深远。三是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评审,省图书馆入选首批12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省古籍保护中心多次举办古籍普查、古籍修复等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并创新古籍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对面辅导”的方式,为省内图书馆培训古籍普查人员,培养了一批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较高、层次较为合理的古籍保护人才梯队。四是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10月17日在省图书馆成立。古籍修复传习所将采取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形式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是对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模式的继承和创新,旨在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国古籍修复事业的持续发展。
十、圆满完成《辽宁文化记忆:公共文化》编纂工作。该卷近30万字,500余幅图片,分上下两册,由“公共图书馆篇”、“群众文化篇”、“博物馆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图书馆篇”与“群众文化篇”主要收录了事业发展综述、重点文化工程、品牌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名录(一级)、研究馆员名录等五部分内容;而“博物馆篇”则由于行业特点,收录了事业发展综述、博物馆名录、研究馆员名录等三部分内容;附录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基层文化创建名录,一部分为公共文化相关法规及行业标准。本书是《辽宁文化记忆》各分卷中唯一一卷以文字为主,较全面记录事业发展过程的读物,资料性胜过可读性。在内容的组织上,不追求全面系统,而是突出重点、亮点和创新点,图文并茂,力求多视角、多层面地呈现和展示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事业的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面貌,使读者在清新、生动、鲜活的氛围中感受公共文化,了解公共文化。
2015年公共文化工作要点
2015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公共文化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程。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制定方案,完善机制,在全省范围全面推进流动文化服务,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一是举办2015年辽宁省流动文化服务启动仪式,下发辽宁省文化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的实施方案》,交流2014年开展流动服务的经验。二是征集、评选辽宁省流动文化服务标识,体现辽宁、文化、流动、基层等固定元素,统一全省流动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内涵。完成厅直属10家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流动文化服务车的采购、改装及包装。三是组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展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大舞台”、“流动辅导站”、“流动传习所”为载体的送图书信息、送展览、送演出、送辅导、送传习等的流动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流动文化服务“进村镇、进社区、进工地、进学校、进军营”,全年不少于7000场次(含专业艺术)。
二、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一是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成果,通过不同方式推广大连创建示范区经验及做法,发挥其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引领及示范作用。加强对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过程管理,保证其在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二是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库及专家委员会,开展首批省级示范区(项目)申报、评选、公布及创建工作。
三、继续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一是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强化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文化志愿者注册及管理,积极开展广泛调研,制定完善一系列文化志愿者工作制度及规则,保证文化志愿服务在规范化管理轨道上运行。二是加快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课题研究,针对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瓶颈问题,设立分课题,开展分项研究,完成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研究课题报告的撰写、上报,力争通过文化部验收。三是配合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总体部署及“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服务项目,结合本省实际,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活动项目。
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一是根据文化部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指标体系,开展深入调研,结合本省实际,组织制定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指标体系,完成起草、论证、征求意见,选择试点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二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筹备建立设立“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负责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协调事项的决策和部署。三是结合省级示范区创建,开展标准化均等化及公共文化单位改革研究试点。
五、加快实施相关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加强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常态化建设,加强资源建设,全年累计增加资源时长2200小时;做好平台播出服务,其中模拟频道播出6570小时,机顶盒推送视频资源1000小时,推送图文信息2.5万条;完成2013年度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辽河文明专题片(中)》、《辽砚文化专题片》、《辽宁老字号专题片》、《辽宁戏曲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二是完善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对各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进行督导,对存在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保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已建成的电子阅览室将尽快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服务规范,有针对性地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保证公共电子阅览室正常发挥作用。三是努力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创建,继续开展县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基层文化示范广场、文艺下基层骨干队伍、群众自办文化典型、群众原创优秀文艺作品、“群文之星”等“七个一百”基层群众文化项目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省文化先进县(区)、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文化先进村(社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继续实施“百馆千站万村”培训工程。
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是举办2015年辽宁省群众文化节,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采取省市县联动的方式,努力推出一批群众文化优秀作品、优秀节目、优秀队伍,营造热烈、喜庆、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氛围,丰富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举办辽宁省第十五届“群星奖”合唱类与广场舞蹈类评奖活动,推出一批优秀合唱及广场舞蹈作品及队伍,并为参加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评奖做准备。三是举办2015年“周末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展演。以“我的文化,我唱主角”为主题,以“周末大舞台”为载体,每周一场,全年52场,做到“周周有演出,常年不断线”。四是举办2015年“图书馆嘉年华”系列读书活动,吸纳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参与,带动和引领全社会全民读书活动。
七、努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一是建立全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发挥文献的辐射作用,在省内有关市图书馆建立辽宁省图书馆分馆;建立展览和讲座联盟,推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展览和讲座资源的共建设共享工程;推进以各市为中心的地区图书馆文献通借通还工作;建立辽宁省公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平台。二是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完成对全省14个市级图书馆VPN的连接工作,实现与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互联;举办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技术与资源使用培训班,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三是继续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完成上报数据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工作,启动《中华古籍总目.辽宁卷》的编撰工作。 四完成省图书馆搬迁和新馆开放工作,加快新馆布展、信息化建设和业务设备的采购工作,积极做好新馆的运营工作。
上一篇: 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
下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