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布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要求,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起持续将公共文化惠民项目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动,省人大、省政协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予以高度关注,主动加以促进,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财政、发改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几年来中宣部和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三部委相继在我省召开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现场会,图书馆联盟现场会,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刘奇葆和蔡武等中央、国务院和部委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和在吉林调研过程中,对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均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为加快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广大城乡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我省实施了公共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5个,文化(艺术)馆77个,博物馆67个,美术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6个,社区活动室1521个,社区活动中心279个,全省9319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实现全覆盖,图书馆联盟成员达84家,完成建设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0个。省图书馆、延边州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其中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已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二)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1、农村文化大院初步实现了全省覆盖。我省从2009年开始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截止2013年底,累计投入4600多万元(每个大院5000元),建设农村文化大院9319个,实现了全省行政村农村文化大院初步覆盖。2012至2014年,连续3年累计投入3300万元,对全省4710个农村文化大院进行了提升。2014年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扶持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大院硬化小广场。全省依托文化大院成立的秧歌队、舞蹈队、健身队共5100余个,演出小剧团600个,手工艺团队277个。
2、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及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省里实施了社区文化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共累计投入设备购置定额补助经费1.09亿元。现已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27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521个(社区文化中心12万元、社区文化活动室5万元)。广大群众依托城市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营造了和谐和睦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深入实施送戏下乡工程情况。2009年开始,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实施送戏下乡工程,每年4000场。全省7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到送戏下乡的活动中,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已经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9万场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免费欣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4、文化共享工程网点建设情况。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服务点10037个,其中省级分中心1个,地市级支中心9个,县(市、区)级支中心6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26个,街道基层服务点215个,村级基层服务点9127个。先后完成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抗联》等一批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专题数据库建设,并在“吉林网”开设了朝鲜语专栏。目前,省分中心共采购各类资源光盘总量已达4508种,17688张。
(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免费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全省841个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连续四年开展了“馆、站、院”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每年全省开展培训、讲座、展览6000多场,参与人数达100多万人次。
2、以人为本,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省文化厅与省残联联合共建,年底将完成40个县(市、区)图书馆盲人阅读区的设备购置。省图书馆在全省各地建成“百姓”和“学生”书房116家。长春市图书馆通过改扩建,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方便特殊人群的参与。并建立了“协作图书馆”,已在全市建设图书分馆36个,累计为各分馆配送图书57781册,辖区居民可以直接利用身份证进行信息登录,通过联网,形成“一卡通”式的服务。延边送戏下乡采取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模式上,开展了“文化惠农直通车”等活动,把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送到位置最偏远、经济最困难、文化最稀缺的贫困村,受到了贫困山村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乡镇文化站还组织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剪纸、农民画等培训活动,组织各类培训班800多场次,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3、加大文化产品供给,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我省“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有效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参与人数达500多万人次。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科技进村”等读书活动。一些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磐石市松山镇的“畅响松山”大舞台、牛心镇的“俺们都是屯里人”等活动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电视台乡村频道农业生活节目直接为广大农民进行生产指导,促进了农民生产技艺的提高。
(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广泛开展。
1、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了文化服务空间。我省11所高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特点,建成18座特色博物馆。社会相关单位积极投入社会文化活动之中,对公共文化的培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团省委、教育厅、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吉林省大学生戏剧节,已连续开展了六届,拓展了本省大学生的文化视界,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省委宣传部、省工会、省人社厅主办的“创业风采”摄影大赛。通化大泉源酒业公司等企业及个人建立了12座非国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传承和保护了民间文化遗产,给群众以文化启迪,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2、企业助推社会文化,拓展文化服务空间。由新华社、省图书馆等单位举办的“吉商论坛”,已办过20多期,全省相关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都参加了这项活动。一汽集团发起并承办的汽车文化节,新天地购物中心等企业赞助吉林省“情暖万家”公益演出活动,吉林油田、长春万达电影城、东北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平大戏院等民营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到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等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中。长春移动、电信、华润雪花啤酒、国泰消防器材等企业对吉林省多项大型群众活动给予了资金、物资或人力支持,形成了文企联姻、互利双赢的良性循环。
3、志愿者参与热情提升,涌现出一支服务于公共文化的人才队伍。目前,全省县以上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1067个,注册文化志愿者7万余人,年服务人数达235万。比如,靖宇县圆梦艺术团、馨艺艺术团、矿泉水之声合唱团等民间艺术团体,吸引了当地相当多文化志愿者的参与,他们深入厂矿、企事业单位、部队进行演出和文化辅导。省博物院“小小文化志愿者”,成为文物展览一道风景线。柳河县和集安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后,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加入文化爱好者队伍。通化市的龙水社区有10个文化活动组织,参与人数达500多人,被授予国家级“全国志愿者协会先进单位”。在政策扶持方面,长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通知》,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吉林市文化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吉林市松花江大型河灯文化展示活动创建过程中,采用企业认购、赞助等方式完全实现了社会化运作,解决了河灯制作费200多万元。
(五)积极构建经费和人才保障机制。
全省文化事业经费由2007年4.7亿元增加到2013年13.3亿元。2013年度文化工作的财政预算占省财政预算的比例0.468%,同比增长0.068%。近几年,中央和省财政对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惠民工程建设,“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经费,市(州)三馆、县级两馆基础建设,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建设资金等累计投入11.35亿元。近几年来,新建(扩建)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延边图书馆、松原艺术馆、文化站等文化建设项目287个,总面积22.76万平方米,可供80多万人活动。投入的不断增长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的良好基础。
(六)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组成立并运行。
按照《2014年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了《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工作方案》、《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职责任务分工》等文件。6月初建立了以省文化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等19个部门组成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并于7月中旬,召开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要求,部署了近期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很突出。一是基础薄弱。由于我省是欠发达省份,基础设施欠账较为严重。比如,目前全省只有70%图书馆、60%文化馆达标,在硬件上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县(市、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配套资金不到位,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缺少过冬采暖费用,城市社区活动室缺少日常活动经费,文化大院缺少带头人补助经费,致使文化阵地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利用率不高。三是人才匮乏。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普遍存在编制不足、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低下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文化站缺少熟悉、热爱文化工作的带头人、农村文化大院缺少文化专干,导致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低下,开展活动受到制约。
三、下步工作设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省将以此为契机,加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和保障,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内容上,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文化公益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生产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并借助“三馆一站”等文化公益阵地和“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项目,向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服务外包、项目补贴等形式鼓励、引导和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让广大城乡居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
(二)保障上,建立公共财政支撑下的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级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配套经费到位,适时将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纳入免费开放补助范畴。提供文化站、社区活动室、文化大院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活动必备的基本条件,以提高文化场馆服务能力,在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人才上,完善队伍保障体系。
各级主管部门对社区文化活动室、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的人员要配齐配好,要有准入条件。文化主管部门要阶段性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四)考核上,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省各级政府考核体系。
依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全省各级政府效能和政绩考核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依据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任用考核体系,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篇: 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
下一篇: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