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4-12-30 14:18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2014年,在文化部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努力提升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和成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4年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概况

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大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深化拓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不断加大对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公共文化产品、重要公共文化活动的投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显著发展。

一是规范意识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省依据中央部署要求,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完善了具有江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制定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服务规范等;省政府于今年11月中旬召开了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分管副省长参加了会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上,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主要领导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了发言,7个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会上,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意见中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能力的提高均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当前,我省《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已经起草完成,将在国家保障标准出台后再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已被列入省人大(2013—2017)五年立法规划,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目前已完成了《条例》起草与全省文化系统征求意见工作,并已上报省政府法制办,有望明年通过省人大审定。

二是财政投入进一步增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坚持做到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省财政加大农村文化建设、“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三送”工程、共享工程等专项资金补助。2014年,省财政厅下发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83亿元,免费开放以奖代补经费9170万元,安排“三送”专项经费2005万元。所有专项资金都制定了使用管理办法,保障专款专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有效开展。

三是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备。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盐城市图书馆新馆、泰州市文化馆新馆、宿迁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并对外开放。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全省127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有884个达到国家等级站标准,达标率超过70%,全省形成了“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全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14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巩固扩大,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另外,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速度加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普遍建立了网站,全省已有50多个市、县(市、区)图书馆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数字图书馆。全省文化馆已基本完成数字文化馆建设,相继开通了网上群文活动信息浏览、网上艺术点播、网上艺术课堂、电子杂志、在线辅导等。南京博物院、苏州名人馆的展陈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服务手段,增强了服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遍及城乡的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以及所拥有的海量资源更是为老百姓享受数字化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深化。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国家、省级示范区为抓手,以全面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全省文化战线全面建设掀起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标准基础上,我们针对实际,制定了省级创建标准,并结合国家、省级各类规定制度的有关要求,对标准进行了细化、量化,制订下发了7类30项68条指标的验收细则,促进了创建过程的规范化。我省现已有两批4个省辖市、22个县(市、区)、210个乡镇(街道)创建成省级示范区。通过创建工作,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得到有效体现,重点文化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固强补弱”措施得到有效加强,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序开展,提高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开展,有力推进了我省公共文化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多彩。

五是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入。2014年,我们依据《江苏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重点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分工》、《2014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重点筹划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目标清晰、统筹有力、运转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执行、督察、考评、奖惩等一系列制度,现已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标准上报待批。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单位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做好免费开放工作,不断完善行业服务规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张家港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和城市街区图书馆驿站、南通文化消费“新名片”—文化惠民体验卡试点、无锡市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外包模式等,成为新时期我省公共文化工作的新亮点。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镇江市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南京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已分别列入文化部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的试点。南京图书馆于今年11月正式成立了南京图书馆理事会、监事会,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参加了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南京图书馆理事会、监事会的成立,意味着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已经在我省落地,将给我省三项试点工作的开展带来新动力、新资源和新气象。在此基础上,省级试点工作也顺利展开,无锡市、连云港市列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泰州市列为省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盐城市盐都区文化馆列为省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

六是惠民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全省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着力彰显公益性质,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设置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按照服务规范,深入开展免费服务。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管辖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站(室)全部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全省图书馆总分馆制多形式的有效建立,使公共文化图书资源的社会效益成倍放大。强化省、市、县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社区流动倾斜,形成以“送书、送戏、送展览”文化工程为龙头,以城乡居民自娱自乐文化活动为重点,遍布全省城乡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体系。今年,省级层面为34个财政转移支付县和黄茅老区700个乡镇送戏2800场、送书80万册、送展览近40个。各地推出的“文化直通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各项流动文化服务平台常年在全省各地基层流转服务,满足了百姓基本文化需求。除省级开展的“三送”、“文化进社区”和群众文艺精品“精彩江苏”巡演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之外,我省创办江苏文化艺术节、江苏艺术展演月、江苏读书节、江苏书展、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受到群众欢迎。各地区的“激情周末”、“幸福进万家”、“百姓剧场”、“镇镇结亲,文化串门”、“盐渎大舞台”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遍及全省城乡各地,文化服务更贴近城乡生活,减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盲区,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二、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工作思路

2015年,我们将按照文化部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示范区、示范项目和标准化试点工作为先行,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化和公共文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推进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省省委省政府召开系列重要会议,确定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及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思路举措。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以部省推进江苏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为动力,在文化部大力支持和强有力指导下,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方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认真开展列入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等三项试点工作,协同探索、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渠道。积极做好国家第二批和省级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多种模式,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加强县(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对乡镇、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新途径,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和文化部工作要求,在原有村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指导各地积极组建成立村“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文化志愿服务新举措,完善文化志愿者选拔招募、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培育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文明新风尚。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均等化发展机制。我们将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一重点改革任务,加大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及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倾斜,补齐短板,兜好底线,让全体人民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将在国家基本保障标准颁布后,制定并完善省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推进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群体均等,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达标工作,同时,将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完善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流动文博展览车等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从城市“高地”流向农村“洼地”。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加大资金、项目、人才等对经济薄弱地区帮扶力度,发掘地方丰富文化资源,助推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三是健全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近年来,我省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逐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广覆盖与高效能并重下大力气指导并抓好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建设与综合利用,不断改善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加强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标准化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同时,规范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整合基层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党员教育、普法教育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逐步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对城市主城区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一卡通”,将镇、村图书资源管理与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将乡镇(街道)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等作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

四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竞争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性。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管理模式,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各类资本和要素流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使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系统的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社会的大循环”,以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为切入点,总结无锡市新区公共文化机构托管和外包模式的经验,研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准入条件等政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行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文化志愿者的选拔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保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册登记系统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文艺辅导、活动组织、设施管理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服务模式。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为建设文化强省、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